酸性红 155
酸性红 155
中文名:酸性红 155
英文名:CI 18130
别名:CI 15555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简介
酸性红 155 是一种合成有机染料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着色剂。它能够赋予产品鲜艳的红色调,常用于口红、眼影、腮红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中,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和色彩稳定性。在护肤品中,如果添加到 tinted 乳液、防晒霜或BB霜中,它可以提供轻微的遮瑕效果,帮助均匀肤色或掩盖瑕疵,但其核心作用是为产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酸性红 155 (Acid Red 155)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酸性红 155 (Acid Red 155) | CI 58000 | CAS号 12220-28-9
来源与生产
- 来源类型: 完全合成染料(偶氮染料家族)
- 主要生产方法: 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(芳香胺重氮盐与偶合组分偶联)
- 原料形态: 深红色至红褐色粉末或颗粒状固体
- 溶解性: 易溶于水,微溶于乙醇,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(依据:欧盟化妆品物质和混合物命名,第9版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作为合成着色剂,其主要功能机制为光学作用,无生物活性效应: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典型应用浓度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彩妆着色 | 分子发色团选择性吸收可见光谱(500-560nm),反射红色光波 | 高度确证 | 最大吸收波长λmax≈520nm,符合CIE红色标准 (依据:比色法研究) | 0.01%-0.5% |
| 染发显色 | 通过离子键/氢键与角蛋白结合,沉积于毛发表面 | 中度确证 | 离体毛发染色实验显示中等耐洗性(可耐受5-10次洗发) (参考:J. Cosmet. Sci. 2018) | 0.1%-1.5% |
| "护色"功效 | 无保护机制,仅颜色覆盖作用 | 厂商宣称 | 缺乏光保护或抗氧化活性证据 (注:此宣称缺乏生物学机制支持)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学属性 | 特征描述 | 分子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化学分类 | 单偶氮酸性染料 | 含磺酸基水溶性基团 |
| 分子式 | C22H14N4Na2O7S2 | 分子量:556.48 g/mol |
| 化学结构特征 |
芳香环A(重氮组分)-N=N-芳香环B(偶合组分) • 含双磺酸基(-SO3Na)增强水溶性 • 羟基(-OH)增强与蛋白结合力 |
|
| 纯度要求 | 化妆品级:主成分≥90% (欧盟EC 1223/2009规范) 重金属杂质限制:As≤3ppm, Pb≤20ppm |
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冲洗型染发剂: 与碱性剂(pH9-11)配伍,增强毛发渗透
- 彩妆产品: 唇膏/腮红(油分散体系),指甲油(溶剂体系)
- 沐浴产品: 浴盐/泡泡浴(高水溶性利用)
关键配伍技术
- pH稳定性: 最适pH 4-8,强碱(pH>10)易导致褪色
- 阳离子冲突: 与季铵盐类配伍时可能发生沉淀,需添加两性表面活性剂缓冲
- 光稳定性增强剂: 联用UV吸收剂(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)可降低光褪色率40% (参考:Photochem. Photobiol. Sci. 2020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: 在≤1.5%浓度下用于冲洗型产品安全 (依据:CIR Expert Panel 2021)
- 欧盟SCCS: 批准用于黏膜接触产品(唇部),但限制驻留型产品浓度≤0.5% (参考:SCCS/1633/21)
- 致敏风险: 斑贴试验显示极低致敏率(<0.1%) (依据:Dermatitis 2019多中心研究)
使用限制与警示
- 禁用范围: 眼部直接接触产品(部分国家)
- 特殊警示: 含芳香胺结构,需严格控制未反应中间体残留≤50ppm
- 皮肤渗透性: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表皮渗透率<0.5%,无全身暴露风险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经济型彩妆主流色料: 约占开架红色系产品30%份额
- "莓果红"色系核心组分: 与酸性红52协同调配暖调红色
- 半永久染发剂: 在棕色系染发剂中作调色剂(占比5-15%色料体系)
消费者认知趋势
- 清洁美妆争议: 被部分clean beauty标准列为"合成色料"排除对象
- 信息透明度需求: 76%消费者要求明确标注"合成染料"标识 (来源:2023全球美妆成分认知调研)
- 替代品增长: 天然来源红色素(甜菜红/胭脂虫红)市场份额年增长12%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高性价比红色调解决方案,色牢度优于多数天然色素
- 在pH4-8范围内优异稳定性,适配多类配方体系
- 完善的毒理学档案支持其在规范浓度下的安全性
未来挑战与发展
- 可持续性升级需求: 开发生物催化合成工艺降低碳足迹
- 稳定性优化: 通过分子包埋技术(环糊精/二氧化硅)提升光稳定性
- 监管趋势: 欧盟正推进偶氮染料杂质新规(2025年实施),需加强原料质控
- 市场转型: 在天然宣称产品中逐步被替代,但在专业彩妆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