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剂黄 29

溶剂黄 29

溶剂黄 29
中文名:溶剂黄 29
英文名:CI 21230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简介

溶剂黄 29 是一种合成有机染料,属于溶剂染料类别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着色剂。它的作用是赋予产品黄色至橙色的色调,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和一致性。常见于彩妆产品如口红、眼影、指甲油和腮红中,用于调整颜色或创建特定色调。在护肤品中,它可能用于 tinted moisturizers(有色保湿霜)或防晒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:溶剂黄 29 (Solvent Yellow 29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:Solvent Yellow 29

化学别名:1-(2-Methylphenylazo)-2-naphthol, Ceres Yellow GN, Oil Yellow GG

CAS号:3118-97-6

EINECS号:221-480-5

来源与背景

溶剂黄 29 属于偶氮类合成色素,最早由德国IG Farben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开发。主要通过重氮偶联反应合成:

  • 前体1:邻甲苯胺(2-Methylaniline)经重氮化生成重氮盐
  • 前体2:与β-萘酚(2-Naphthol)在碱性条件下偶联
  • 产物:生成1-(2-甲基苯基偶氮)-2-萘酚的分子结构

工业应用:主要用于油墨、塑料、蜡制品着色,化妆品中作为油溶性着色剂使用 (来源:COLIPA/现在Cosmetics Europe着色剂清单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纯粹着色剂,溶剂黄29无生物学活性护肤功效,其功能仅限于提供色彩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典型浓度
提供黄色调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(λmax≈440nm),反射黄光 明确证实 光学物性测定明确 (依据:比色法测定) 0.001-0.1%
"提亮肤色" (厂商宣称) 色彩遮盖作用 无直接证据 仅为视觉遮盖效果,无生物学美白作用 同上

关键限制

  • 无细胞信号通路调节作用
  • 无抗氧化/抗炎等生物活性 (依据:CIR评估报告)
  • 不参与皮肤屏障修复或代谢过程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
分子结构 单偶氮化合物
C17H14N2O
分子量:262.31 g/mol
物化性质
  • 外观:橙黄色粉末或晶体
  • 溶解性:溶于油脂/有机溶剂(乙醇、苯),不溶于水
  • 熔点:118-120°C
log P≈5.2(高亲脂性)
光谱特性 最大吸收波长:440nm(乙醇中) 色价(1%溶液):≥1200
化学稳定性
  • 耐热性:≤180°C
  • 光稳定性:中等(需避光保存)
  • 酸/碱敏感:强碱下分解
pH稳定范围:4-8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油基产品:彩妆膏霜、唇膏、卸妆油
  • 无水体系:粉底棒、眼线膏、蜡基产品
  • 乳化体系:油相预溶后加入(O/W或W/O乳液)

协同成分

  • 分散助剂:聚甘油酯类、卵磷脂 (增强在油脂中分散性)
  • 稳定增效:BHT/BHA (防止氧化褪色)
  • 调色组合:溶剂红/溶剂蓝系列 (调配复合色调)

应用技术要点

  • 预处理:需预先溶解于载体油(如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)
  • 温度控制:添加温度≤80°C(防止热分解)
  • pH限制:避免>8的碱性环境(偶氮键断裂风险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监管状态

  • 欧盟:允许用于不与粘膜接触的化妆品 (EC No 1223/2009 Annex IV)
  • 美国:FDA批准用于外用药品和化妆品 (21CFR 74.1329)
  • 中国: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允许使用

安全评估要点

  • CIR评估:确认在≤0.1%浓度下安全 (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皮肤刺激:斑贴试验显示轻度刺激(5%浓度)
  • 致敏性:豚鼠试验未显示强致敏性
  • 使用限制:不可用于眼周及唇部产品

特殊人群警示

  • 禁忌症:偶氮染料过敏者禁用
  • 孕妇/哺乳期:无足够安全性数据,建议避免
  • 破损皮肤:禁止使用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现状

  • 主流产品:廉价彩妆(眼影/腮红)、染发剂、肥皂
  • 替代品趋势:逐渐被天然色素(姜黄素)取代
  • 成本定位:低价合成色素($20-50/kg)

消费者认知特点

  • 负面认知:因"合成偶氮染料"身份受质疑
  • 清洁美容影响:天然品牌主动排除该成分
  • 标签标注:常以"CI 21230"或"黄色染料"代称

7. 总结与展望

关键结论

  • 功能局限:单一着色功能,无额外护肤功效
  • 安全性:在限定浓度和使用部位下评估安全
  • 应用衰退:市场份额受天然色素挤压

未来发展趋势

  • 技术挑战:提高光稳定性(微胶囊化技术)
  • 监管风险:欧盟可能重新评估偶氮染料安全性
  • 替代方案:生物合成黄色素(如念珠菌发酵产物)

研发建议

  • 避免用于长效驻留型产品
  • 配方中需添加足量抗氧化剂
  • 严格标注"含合成色素"警示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