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,3-丙二醇
1,3-丙二醇

中文名:1,3-丙二醇
英文名:PROPANEDIOL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溶剂, 黏度控制
成分详细分析
1,3-丙二醇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1,3-丙二醇 (INCI: Propanediol)
化学结构与基本性质
- 化学式: C3H8O2
- 分子量: 76.09 g/mol
- 外观: 无色透明黏稠液体
- 溶解性: 与水、乙醇、丙酮互溶
- 沸点: 210-215°C
来源与生产
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生产:
- 生物发酵法: 利用葡萄糖或甘油为原料,通过微生物(如大肠杆菌基因改造菌株)发酵生产 (来源: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of Bio-diols, 2016)
- 化学合成法: 通过丙烯醛水合氢化或环氧乙烷羰基化等工艺制备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保湿剂 | 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,降低水分蒸发速率 | 强 | 经皮水分流失(TEWL)测试显示显著改善 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8) | 3-10% |
溶剂/促渗剂 | 改变角质层脂质流动性,促进活性成分渗透 | 中等 |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可增强水杨酸等成分渗透 (参考: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, 2015) | 5-15% |
皮肤屏障修复 | 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 | 初步 | 体外研究显示可上调丝聚蛋白表达 *注:需进一步临床验证* | - |
"抗衰老" | 厂商宣称可刺激胶原合成 | 证据不足 | *注: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*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皮肤亲和性 |
---|---|---|---|
二元醇 | 1,3-丙二醇 | 极性溶剂,粘度中等 | 优于丙二醇,刺激性更低 (依据:Contact Dermatitis, 2017) |
可能杂质 | 丙烯醛(痕量) | 需控制在≤5ppm | 严格管控(潜在致敏原) |
分子特性关键点
- 立体结构: 对称性低于丙二醇(1,2-丙二醇),影响溶剂特性
- 氢键能力: 每个分子可形成4个氢键,保湿效率较高
- LogP值: -1.34(亲水性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领域
- 保湿类产品: 乳液、面霜(替代甘油/丙二醇)
- 活性物载体: 维生素C衍生物、水杨酸等配方
- 敏感肌配方: 与红没药醇、神经酰胺协同
已验证的协同组合
- 透明质酸: 提升水合作用持续时间
- 烟酰胺: 促进渗透同时降低刺激性
- 植物甾醇: 协同增强屏障修复效果 (参考: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, 2019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性评估
- CIR评级: 1(安全)(参考:CIR Final Report, 2018)
- 刺激性与致敏性: 显著低于丙二醇 (依据:Comparative Study in Contact Dermatitis, 2020)
- 眼刺激性: 5%浓度以下无显著刺激
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
- 推荐人群: 敏感肌、干性皮肤、屏障受损皮肤
- 慎用情况: 极个别丙烯醛过敏体质
- 孕妇安全性: 尚无明确风险报告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主要卖点: "生物发酵"、"绿色替代"、"低刺激保湿"
- 价格定位: 中高端(成本约为丙二醇的2-3倍)
- 宣称趋势: 常与"纯净美妆"(Clean Beauty)概念绑定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过度夸大"天然度": 生物发酵仍需化学纯化步骤
- "100%无害"误解: 任何成分均存在个体过敏可能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平衡性优异的保湿溶剂,兼具安全性和功效性
- 可持续生产路径明确,符合环保趋势
未来研究方向
- 屏障修复作用的临床验证
- 与其他新型保湿剂(如聚甘油类)的协同效应研究
- 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潜在应用
行业应用预测
预计将在以下领域扩大应用:
- 微生态护肤配方中的益生元载体
- 无水配方中的关键溶剂
- 儿童护肤品的丙二醇替代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