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盏花籽油

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籽油

金盏花籽油
中文名:金盏花籽油
英文名:CALENDULA OFFICINALIS SEED OIL
别名:金盏花油、金盏菊油
安全性: 1
功效:肌肤调理

成分简介

金盏花籽油是从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种子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油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重作用。首先,它以其抗炎和舒缓特性著称,能有效减轻皮肤红肿、刺激和炎症,适合敏感肌肤或湿疹等问题。其次,该油富含脂肪酸和抗氧化剂,如类黄酮,能深层保湿,增强皮肤屏障功能,防止水分流失,同时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籽油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金盏花籽油是从菊科植物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的种子中通过冷压法提取的植物油,与传统花瓣提取物具有显著不同的化学组成。

INCI名称与来源特征

  • INCI名称: CALENDULA OFFICINALIS SEED OIL
  • 植物来源: 原生于地中海地区,现广泛栽培于欧洲、北美及亚洲温带地区
  • 提取部位: 成熟种子(与花瓣提取物区分)
  • 提取工艺: 机械冷压法(保留热敏性成分)(来源:ISO 16128天然化妆品标准)
  • 物理特性: 黄色至琥珀色透明油液,具轻微草本气味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基于体外研究、离体皮肤模型及有限人体试验的综合分析:

抗炎与屏障修复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炎舒缓 抑制COX-2和5-LOX炎症通路,降低TNF-α、IL-6表达 体外研究强证据 在脂多糖刺激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炎症抑制(依据:J Ethnopharmacol. 2019) 1-5%
屏障修复 促进丝聚蛋白合成,增加板层小体分泌 离体皮肤模型中等证据 显著提升经表皮失水率(TEWL)恢复速度40%(依据:Exp Dermatol. 2020) 3-8%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
金盏花籽油中α-亚麻酸(ALA)通过转化为抗炎介质resolvin E1,显著抑制NF-κB信号通路激活。离体实验显示,2%浓度处理可使角质形成细胞中FLG基因表达提升1.8倍,同时降低MMP-9活性67%(参考:Int J Mol Sci. 2021)

抗氧化与光保护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 清除ROS,激活Nrf2-ARE通路 体外研究强证据 ORAC值达1200 μmol TE/g,显著高于橄榄油(依据:Food Chem. 2018) 2-10%
光保护 吸收UVB,减少光损伤介质产生 体外研究初步证据 在人工皮肤模型中降低UV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35%*(注: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) 未确定

其他宣称功效

  • 抗菌作用: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等抑制活性(MIC=0.5-1mg/ml)(依据:Phytother Res. 2017)
  • 伤口愈合: 动物模型显示加速上皮化*(注:人体证据有限)
  • 抗衰老: 厂商宣称激活胶原合成,但缺乏可靠机制研究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皮肤生物学作用
脂肪酸 α-亚麻酸(ALA, C18:3 ω-3)
亚油酸(LA, C18:2 ω-6)
ALA: 25-38%
LA: 45-55%
屏障修复前体物
抗炎介质合成底物
植物甾醇 β-谷甾醇
豆甾醇
0.8-1.5% 降低TEWL
抑制炎症信号传导
生育酚 γ-生育酚
δ-生育酚
80-120mg/100g 脂溶性抗氧化剂
稳定不饱和脂肪酸
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
β-胡萝卜素
0.05-0.2% 清除单线态氧
光保护作用
三萜烯醇 羽扇豆醇
ψ-蒲公英甾醇
0.3-0.8% 潜在抗炎活性*
(注:需更多机制研究)

(数据来源: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0及商业油品GC-MS分析汇总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

  • 最佳载体: 无水精华(5-10%)、面霜(3-8%)、油膏(10-20%)
  • 稳定性: 需添加0.05-0.1%生育酚防止氧化酸败
  • 配伍禁忌: 高浓度时可能降低水溶性活性物渗透

增效组合

  • 屏障修复协同: 神经酰胺NP + 胆固醇 + 金盏花籽油(黄金比例3:1:1)
  • 抗炎增效: 红没药醇(0.2%) + 金盏花籽油(5%)显示协同抑制IL-1α
  • 光保护组合: 维生素E(0.5%) + 类胡萝卜素复合物 + UV过滤剂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(浓度≤20%)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致敏性: 极低(<0.1%斑贴试验阳性率)
  • 光毒性: 未报告(无呋喃香豆素)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 干性/敏感性肌肤、特应性皮炎辅助护理、术后修复
  • 慎用: 痤疮活跃期(高亚油酸可能促进痤疮杆菌生长)
  • 禁忌: 菊科植物过敏者(交叉过敏率约2.7%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现状

  • 定位: 高端天然/有机护肤线核心油脂(溢价率30-50%)
  • 宣称趋势: "舒缓敏感肌"(78%产品)、"医美术后修复"(45%产品)
  • 认知误区: 57%消费者混淆花瓣提取物与籽油功效

消费洞察

第三方调研显示:82%敏感肌用户因"天然抗炎"宣称购买,但仅34%能正确识别INCI名称差异(来源:2023年Cosmetic Consumer Report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核心优势: 高生物活性ω-3/ω-6比例(1:1.5)的稀有植物油
  • 证据等级: 抗炎/屏障修复为B级(良好实验室证据),光保护为C级(初步研究)
  • 局限性: 缺乏大样本RCT研究,稳定性和透皮机制需深入

研发方向

  • 开发微囊化技术解决ALA氧化稳定性问题
  • 与表观遗传调节剂(如HDAC抑制剂)联用研究
  • 探索三萜烯醇对TRPV1通道的调节作用*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