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盏花提取物

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提取物

金盏花提取物
中文名:金盏花提取物
英文名:CALENDULA OFFICINALIS EXTRACT
别名:金盏菊提取物、金盏花精华、金盏花萃取物
安全性: 1
功效:肌肤调理

成分简介

金盏花提取物是从金盏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应用。在护肤方面,它具有抗炎和舒缓作用,能有效缓解敏感肌肤的红肿、瘙痒和刺激,促进皮肤修复和伤口愈合。同时,其抗菌和抗氧化特性帮助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损伤,延缓老化迹象,并提供保湿效果,使皮肤柔软光滑。在化妆品中,金盏花提取物常被添加到面霜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金盏花(CALENDULA OFFICINALIS)提取物 全面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

CALENDULA OFFICINALIS EXTRACT(金盏花提取物)源自菊科金盏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传统药用历史超过600年,主要栽培于地中海、中欧及北美地区。

提取工艺与原料形态

  • 常用部位: 花瓣(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)
  • 提取方法:
    • 溶剂萃取(乙醇/丙二醇/水): 获得全谱活性物
    • 超临界CO2萃取: 保留热敏性成分
    • 油浸法: 用于油溶性配方
  • 商业形态: 液体提取物(1-5%活性物)、干燥粉末、标准化提取物(黄酮含量≥2%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炎修复 抑制NF-κB炎症通路,降低TNF-α、IL-6等促炎因子表达 ★★★☆ (强临床证据) 人体试验显示皮炎症状改善率>40% (J Clin Med. 2020) 0.5-3%
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/RNS自由基,激活Nrf2-ARE抗氧化通路 ★★★ (强体外证据) ORAC值达17,000 μmol TE/g (Food Chem. 2012) 0.2-1%
伤口愈合 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,增加胶原蛋白合成 ★★☆ (临床前证据) 动物模型显示愈合速度提高30% (J Ethnopharmacol. 2016) 2-5%
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表达,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★★ (体外/离体证据)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22% (Skin Pharmacol Physiol. 2018) 1-3%
抗菌作用 抑制S.aureus等致病菌生物膜形成 ★☆ (初步研究) 体外对痤疮丙酸杆菌MIC=125μg/ml (BMC Complement Med Ther. 2020) 未知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浓度范围 生物活性 溶解特性
三萜皂苷 金盏花皂苷A-D
Oleanolic acid
3-8% 抗炎、促愈合主要活性物 水溶性
黄酮类 槲皮苷
异鼠李素
山奈酚
2-5% 自由基清除、UV保护 醇溶性
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
玉米黄质
β-胡萝卜素
0.5-3% 抗氧化、光保护 脂溶性
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
果胶
10-25% 保湿、成膜 水溶性
挥发油 α-萜品醇
樟脑
<0.1% 潜在致敏源 油溶性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剂型

  • 最佳载体: 水基精华(黄酮溶解)、油膏(类胡萝卜素释放)、水油双相体系
  • 稳定性挑战: 类胡萝卜素光降解(需避光包装)、pH敏感(最佳pH 5.5-7.0)

增效组合

  • 屏障修复: 神经酰胺 + 胆固醇 + 金盏花提取物(协同提升板层小体合成)
  • 抗炎舒缓: 红没药醇 + 甘草酸二钾 + 金盏花提取物(多靶点抑制炎症级联)
  • 抗氧化网络: 维生素E + 阿魏酸 + 金盏花提取物(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3倍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(最高浓度25%)(CIR 2016 Final Report)
  • 致敏风险:
    • 菊科过敏者禁用(交叉过敏率>15%)
    • 挥发性萜烯类物质为主要致敏原
  • 光毒性: 无报告(PIF<2)(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. 2019)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 敏感性皮肤、玫瑰痤疮、特应性皮炎、术后修复
  • 慎用: 花粉症患者、孕期(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高端舒缓修复线的核心成分(如Kiehl's, Avene),婴儿护理产品(占欧洲婴儿护肤品35%),"纯净美妆"标志性成分。

认知误区

  • "天然抗菌替代防腐剂" (注:无充分防腐效力数据,需配伍常规防腐体系)
  • "即刻退红" (注:临床改善需持续使用2-4周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

拥有最强临床证据的植物抗炎剂之一,多靶点作用机制明确,特别适合敏感性皮肤的长程管理。

技术挑战

  • 活性成分标准化困难(HPLC指纹图谱技术发展)
  • 生物利用度提升(纳米载体包封技术)

未来方向

  • 微生态调控作用研究(初步显示影响S.epidermidis平衡)
  • 创伤敷料与医美术后产品的创新应用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