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性红 163
酸性红 163
中文名:酸性红 163
英文名:CI 24790
别名:CI 16290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简介
酸性红163是一种合成染料,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着色剂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红色、粉红或紫色调,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和美观性。在彩妆产品如口红、腮红、眼影和指甲油中,它帮助实现丰富的色彩效果;在护肤产品如面霜或乳液中,它可能仅用于改善外观,而无直接护肤功效。该成分通常被认为安全,但敏感肌肤者需注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酸性红 163 (Acid Red 163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酸性红 163 (Acid Red 163) | CAS号: 12220-06-3 | EC号: 235-428-9
来源与生产
- 化学类别: 单偶氮类合成染料
- 生产方法: 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,典型工艺为:
- 1-氨基-2-萘酚-4-磺酸重氮化
- 与N-乙基-N-(3-磺酸苄基)苯胺偶合
- 原料纯度要求: 化妆品级需符合≥90%主成分含量,杂质控制包括:
- 未反应中间体 < 0.5%
- 重金属 (以Pb计) < 20 ppm
- 砷 < 3 ppm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酸性红163作为纯着色剂,其主要功能为提供特定红色色调,无生物学活性功效:
功效机制表格分析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提供红色色调 | 光吸收特性(λmax≈505nm) | 确证 | 通过比色法验证色度稳定性 (ISO 105-Z07) | 0.001-0.1% |
| "滋养肌肤" | 无已知生物学途径 | 无证据 | 注:纯属营销宣称,无支持数据 | N/A |
关键科学结论
- 无透皮吸收:分子量(565.58 Da)及磺酸基极性阻止透皮 (依据:离体皮肤渗透研究)
- 无细胞相互作用:体外皮肤模型显示无受体结合或代谢活性 (依据:OECD 439测试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特性类别 | 化学参数 | 技术意义 |
|---|---|---|
| 分子结构 | C23H21N2NaO7S2 单偶氮结构带磺酸基 |
水溶性优异,耐光性中等 |
| 物化性质 | pH稳定性:3.0-8.0 λmax:505±5nm (水溶液) |
适用于酸性至中性配方 |
| 降解风险 | 光降解产物:芳香胺类 热分解温度:>250℃ |
需避光保存,避免与还原剂配伍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唇膏(0.05-0.2%)、腮红(0.01-0.05%)、指甲油
- 洗去型产品:洗发水(0.001-0.005%)、沐浴露
配方配伍要点
- 最佳pH范围:4.0-6.5 (超出此范围可能导致色移)
- 禁忌成分:
- 强还原剂(如亚硫酸盐)→ 导致褪色
- 高价金属离子(Fe³⁺, Al³⁺)→ 产生沉淀
增效组合
- 色调调节:与黄色4复配得橙色调,与蓝色1复配得紫色调
- 稳定性提升:螯合剂(EDTA二钠)防止金属离子致变色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权威安全评估
- CIR结论:在现行使用浓度下安全 (参考:CIR 2019重评估报告)
- SCCS意见:允许用于粘膜产品,唇部产品限用0.2% (参考:SCCS/1634/21)
风险管控要点
- 致敏风险:斑贴试验显示<0.5%致敏率 (依据:HRIPT研究)
- 杂质控制:需监控芳香胺杂质≤50ppm (按欧盟Regulation (EC) No 1223/2009)
- 眼周禁用:避免用于睫毛膏等眼部直接接触产品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经济型彩妆核心色料:占合成红色素市场份额~15%
- "经典正红色"代表:多用于复古风格彩妆线
消费者误解澄清
- 误区:"天然产品不使用合成染料" → 事实:天然认证产品允许使用特定合成色素
- 误区:"会渗入皮肤染色" → 事实:表皮角质层屏障可有效阻隔 (依据:in vitro渗透研究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现状总结
- 优势:成本效益高($40-60/kg),色牢度优于天然色素
- 局限:光稳定性中等(仅符合ISO 105-B02 Level 3)
未来研究方向
- 微胶囊化技术:提升耐候性与配伍宽容度 (实验阶段)
- 生物合成路径:注:目前仅为理论探索,无成熟工艺
- 降解动力学研究:光老化产物毒理学追踪 (欧盟FP7计划支持项目)
专家建议
在配方中需严格遵循:
1) 浓度限值(尤其唇部产品)
2) 配伍禁忌控制
3) 批次杂质检测(重点关注芳香胺)
(依据:全球主要市场监管标准综合分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