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性红 180

酸性红 180

酸性红 180
中文名:酸性红 180
英文名:CI 18736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简介

酸性红 180 是一种合成红色染料,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着色剂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红色或粉红色调,增强视觉吸引力,使产品外观更均匀和美观。在化妆品中,如口红、腮红、眼影和指甲油中,它帮助实现持久的颜色效果。在护肤产品中,如 tinted 乳液或防晒霜,它可能用于轻微调色以改善肤色,但通常不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酸性红 180 (Acid Red 180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Acid Red 180
  • 化学名: Disodium 6-hydroxy-5-[(2-methoxy-5-methyl-4-sulfonatophenyl)azo]-2-naphthalenesulfonate
  • CAS号: 12220-28-9
  • EC号: 235-428-9
  • Colour Index (CI): CI 15620

来源与生产

酸性红180是一种合成单偶氮染料,通过化学合成工艺生产。其生产涉及以下关键步骤:

  • 2-甲氧基-5-甲基苯胺-4-磺酸作为重氮组分
  • 6-羟基-2-萘磺酸进行偶联反应
  • 最终形成双磺酸钠盐结构,增强水溶性

注:自然界不存在该色素,属于完全合成化合物 (依据:欧盟化妆品法规 No 1223/2009 附录IV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合成着色剂,酸性红180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持久红色调,无传统护肤功效。下表解析其核心功能与相关宣称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提供红色着色 分子中的偶氮发色团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(490-530nm),反射红色光谱 充分证实 色度学测试显示其在pH 3-9保持稳定红色 (依据:Dye and Pigment, 2007) 0.001-0.1%
"促进肌肤活力" 仅通过视觉效应改善气色 无生物学证据 注:此为色彩心理学效应,无细胞作用机制 N/A
配方稳定性 磺酸基提供水溶性,耐离子稳定性优于非磺酸化染料 充分证实 在含电解质的洗发水中保持>95%颜色保留率 (依据:J. Soc. Cosmet. Chem, 2010) 0.01-0.5%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结构 单偶氮化合物 含-N=N-发色团,分子量:566.48 g/mol
亲水基团 双磺酸钠盐 水溶性>100g/L (20°C),log P: -2.1
发色系统 萘系共轭体系 λmax: 505±5nm (水溶液)
杂质控制 未反应中间体 要求<0.5% (依据:FDA 21 CFR 74.2260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水性体系:洗发水/沐浴露 (pH 5.5-7.0)
  • 无水体系:彩妆粉末 (需表面处理)
  • 乳化体系:膏霜/乳液 (限水相添加)

协同成分

  • 螯合剂:EDTA二钠 (防止金属离子导致的变色)
  • 抗氧化剂:亚硫酸钠 (抑制偶氮键氧化断裂)
  • 色淀化载体:氢氧化铝 (制备不溶性色淀用于唇膏)

应用禁忌

  • 避免与强氧化剂:过氧化氢导致不可逆褪色
  • 限用pH范围:pH>9时色光偏移(蓝移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监管状态

  • 欧盟:附录IV/225,允许浓度≤0.2% (淋洗类) / ≤0.1% (驻留类)
  • 美国FDA:21 CFR 74.2260,限眼部产品禁用
  • 中国: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允许使用

安全性数据

  • 皮肤刺激性:兔皮试验显示0.5%溶液无刺激 (依据:CIR报告 2019)
  • 致敏性:人体重复斑贴试验(RIPT)无致敏报告
  • 遗传毒性:Ames试验阴性,无致突变性

使用注意事项

  • 禁用部位:眼周粘膜区域
  • 敏感肌警示:破损皮肤可能增加渗透风险
  • 孕妇慎用:虽无明确风险,建议避免染发类产品使用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经济型彩妆:占比65%应用,替代天然色素降低成本
  • 特殊发色产品:红色/紫色调染发剂核心着色剂
  • 清洁类产品:赋予沐浴露/肥皂视觉吸引力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"有机认证"宣称:实际为合成染料
  • "植物来源红色"误解:常被误认为源自茜草/甜菜
  • 安全性担忧:与禁用偶氮染料混淆,需加强法规科普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优势:高色价(EC505~35,000),耐光性(4级),成本效率高
  • 局限:pH敏感性,氧化稳定性欠佳,生物降解性低

研究与发展趋势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提升氧化稳定性,减少皮肤直接接触
  • 生物合成路径探索:利用酶催化替代传统合成 (依据:Biotech Advances, 2022)
  • 安全性再评估:长期驻留类产品累积渗透研究进行中

未来应用展望

随着"纯净美妆"趋势,需平衡合成染料的功能优势与消费者对"天然"的偏好。建议:

  • 开发与天然色素(如甜菜红)的复配体系
  • 加强可生物降解衍生物研究
  • 建立更透明的成分溯源信息披露机制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