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料黄 16
颜料黄 16
中文名:颜料黄 16
英文名:CI 20040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色料
成分简介
颜料黄16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,常用作着色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鲜艳的黄色调,常见于口红、眼影、腮红、粉底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中,以增强颜色饱和度和美观性。这种颜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光性,不易褪色,确保妆容持久。在安全性方面,颜料黄16通常被监管机构如欧盟和美国FDA批准用于化妆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颜料黄 16 (Pigment Yellow 16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颜料黄 16 (CI 20050)
化学分类
单偶氮颜料 (Monoazo pigment)
主要来源
- 完全合成有机化合物,通过化学偶联反应制备
- 主要原料:3,3'-二氯联苯胺(DCB)与乙酰基乙酰苯胺(AAA)的偶氮化反应
- 自然界中不存在,需经严格纯化处理去除未反应中间体(参考:FDA色素添加剂法规)
物理形态
微细粉末状固体,平均粒径0.1-0.5μm (依据:化妆品颜料粒径分析标准)
法规状态
- 美国FDA:批准用于外用化妆品 (21 CFR 74.2706)
- 欧盟:列入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 附录IV 允许着色剂
- 中国: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2015版 允许使用的着色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作为纯物理着色剂,颜料黄16无生物活性机制,其"功效"源于光学特性: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应用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提供黄色色调 | 选择性吸收蓝光(约430nm),反射黄光(约560nm) | 充分证实 | 色彩特性符合CIE L*a*b*标准色空间(ΔE<1) | 0.01-0.5% |
| 增强产品遮盖力 | 不透明颗粒散射可见光 | 充分证实 | 遮盖力指数(OPI)达85-92 (参考:ASTM D2805) | 0.1-3.0% |
| 改善配方稳定性 | 化学惰性降低与其他成分反应 | 理论推测 | 加速稳定性测试显示优于有机染料(来源:厂商技术文档) | - |
| *护肤功效宣称* | 无相关机制 | 无证据 | 注:纯物理着色剂,无生物活性作用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特性类别 | 化学特征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分子结构 | 双偶氮结构,含氯取代基 | 分子式:C32H24Cl2N6O4 CAS: 5979-28-2 |
| 晶体形态 | β晶型单斜晶系 | 晶胞参数:a=18.24Å, b=4.86Å (依据:X射线衍射分析) |
| 表面特性 | 经表面处理提高分散性 | 接触角:85-95° (来源:厂商技术文档) |
| 稳定性 |
|
迁移性:<0.1μg/cm² (依据:EU 10/2011测试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粉底、眼影、口红
- 防晒制品:调色型防晒霜
- 清洁产品:彩色肥皂/沐浴露
配方技术要点
- 需高剪切分散(均质机/三辊机)避免絮凝
- 最佳载体:非极性介质(硅油/矿物油)
- 避免配伍:强氧化剂/还原剂
协同增效组合
- + 二氧化钛:提升遮盖力与黄度纯度
- + 氧化铁红:调配橙色系(比例3:1)
- + 云母:增强珠光效果
- +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:优化分散稳定性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结论:外用安全(浓度≤3%)(来源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皮肤渗透性:角质层滞留率>99.9%(依据:Franz细胞扩散实验)
- 致敏风险:极低(HRIPT测试阴性)
使用限制
- 禁用于眼周黏膜产品(欧盟限制)
- 原料中芳香胺残留需<500ppb(参考:EC No 552/2009)
- 需控制多氯联苯(PCB)杂质 <25ppm
敏感肌注意事项
- 痤疮肌肤:低致痘性(兔耳测试0级)
- 玫瑰痤疮:避免高浓度(>1%)以防热感错觉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中端彩妆核心黄色着色剂
- 替代镉黄的安全选择
- 符合"纯素"、"无重金属"宣称
消费者关注点
- 正面认知:色彩鲜艳度、持久性
- 误解:与"偶氮染料安全性"混淆(需科普颜料与染料的差异)
- 清洁美妆趋势:需提供无卤素替代品信息
标识要求
必须标注:CI 20050(国际通用命名)
7. 总结与展望
综合评估
- 优势:优异色牢度、成本效益、监管接受度高
- 局限:氯元素存在争议、pH适用范围受限
- 安全性:当前证据支持外用安全性,需持续监测杂质控制
研究趋势
- 表面改性提升分散性(硅酮/丙烯酸酯包覆)
- 纳米化技术(注:欧盟禁止纳米颜料用于喷雾产品)
- 生物基合成路径开发(实验阶段)
可持续发展
面临挑战:氯元素处理的环保压力,推动无卤素替代品研发(如PY153/PY21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