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料红 64

颜料红 64

颜料红 64
中文名:颜料红 64
英文名:CI 15800
别名:C.I. 颜料红64、PR64
安全性: 5
功效:色料

成分简介

颜料红64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,常用作着色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。在化妆品领域,如口红、腮红和眼影中,它提供鲜艳的红色调,增强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和色彩饱和度。在护肤品中,它可能用于润色产品如BB霜或 tinted 保湿霜,帮助均匀肤色并轻微遮盖瑕疵,提升美观性。这种颜料通常经过安全评估,确保对皮肤无刺激,并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颜料红 64 (Pigment Red 64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 名称

CI 15800:1 (颜料红 64 的标准化命名)

化学分类

偶氮颜料 (单偶氮色淀类)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合成来源: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,由重氮化的2-氨基-5-甲基苯磺酸与3-羟基-2-萘甲酸偶合形成色淀
  • 色淀化工艺:通过与钙、钡或铝等金属盐反应形成不溶性沉淀物 (来源:颜料化学工业标准工艺)
  • 物理形态:微米级至亚微米级固体粉末,粒径通常为0.1-1μm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基础着色功能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波长(λmax≈505nm),反射红色光谱 充分证实 光学特性稳定,不依赖皮肤生化反应 0.1-5% (配方依赖)
抗氧化保护* 理论推测偶氮结构可能淬灭自由基 证据薄弱 体外实验显示微弱抗氧化活性,无皮肤渗透证据 N/A
光稳定性* 分子内氢键增强光稳定性 中等证据 加速老化测试显示优于非色淀偶氮染料 (参考:J. Soc. Cosmet. Chem 45:1) 固有属性

*注:抗氧化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;光稳定性为物理特性非生物功效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发色团 1-(4-甲基-2-磺酸苯基偶氮)-2-萘酚钙盐 分子量:458.48 g/mol
金属离子 钙(Ca²⁺)/钡(Ba²⁺) 影响色光(钙盐偏蓝相,钡盐偏黄相)
杂质控制 游离胺(≤0.1%)
重金属(≤20ppm)
严格遵循FDA 21 CFR 74.1704标准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唇部产品:唇膏(1-8%)、唇彩(0.5-3%)
  • 面部彩妆:腮红(2-6%)、粉底液(0.1-0.8%)
  • 指甲油:溶剂型体系(0.5-4%)

关键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分散稳定性:需高剪切分散设备与分散剂(如聚丙烯酸酯)
  • pH敏感性:稳定pH范围5-8,强酸导致色淀分解
  • 溶剂相容性:避免强极性溶剂(乙醇>30%可能引起结晶)

协同成分系统

  • 遮盖增效:与二氧化钛(钛白粉)复配提升遮盖力
  • 色调调节:联用颜料黄53(CI 77788)产生橙色系
  • 稳定化系统:螯合剂(EDTA二钠)防止金属离子迁移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监管状态

  • FDA批准:21 CFR 74.1704 - 限用于外用化妆品
  • 欧盟EC:附录IV/125允许使用(最大浓度根据产品类型)
  • CIR评估:确认为安全着色剂(浓度≤6%) (依据:CIR 2016最终报告)

安全风险点

  • 皮肤渗透性:分子量>500Da,角质层渗透率<0.3%
  • 致敏潜力:临床报告过敏率<0.2%(欧盟SCCS数据)
  • 杂质风险:严格控制芳香胺残留(需GC-MS检测)

适用人群警示

  • 禁忌:开放性伤口、急性湿疹区域
  • 敏感肌测试:建议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
  • 孕妇慎用:虽无致畸证据,但缺乏孕期专项研究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经济型彩妆主力:占中低价位唇膏红色系配方35%份额
  • 经典正红色系:比PR57:1更偏暖调,比PR7更鲜艳
  • "复古红"营销概念:常与1950年代美妆文化关联宣传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"天然来源"误解:实际为合成色素,与胭脂虫红混淆
  • "养护唇部"夸大宣称:仅着色功能,无滋润功效
  • "偶氮致癌"恐慌:与禁用芳香胺混淆 (注:化妆品级PR64经严格杂质控制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性价比优势:单位着色成本仅为天然色素的1/8
  • 色彩表现力:提供饱和蓝调红色,覆盖RGB色域(220°,85%,90%)
  • 法规安全性:60年使用历史,全球主要市场批准

技术发展趋势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提升耐迁移性(减少唇印残留)
  • 表面改性:有机硅处理增强疏水性(适用高保湿配方)
  • 纳米化争议:粒径>100nm维持法规豁免状态 (依据:EU 2023纳米材料新规)

未来挑战

  • 天然趋势冲击:需开发生物基合成路径应对市场压力
  • 检测技术升级:HPLC-MS/MS法监控亚ppm级杂质
  • 可持续性要求:降低生产废水COD值(现行标准>5000mg/L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