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料红 3

颜料红 3

颜料红 3
中文名:颜料红 3
英文名:CI 12120
别名:永久红3、耐晒红3、PR3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简介

颜料红3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着色剂。它提供鲜艳的红色调,常见于口红、腮红、眼影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中,以增强颜色效果和美观性。在护肤品中,如润色保湿霜或防晒霜,它用于轻微遮盖肤色或均匀外观,但仅起美学作用,无护肤功效。这种成分稳定且易混合,帮助产品达到理想的色彩表现。

成分详细分析

颜料红 3 (Pigment Red 3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: Red 3 (CI 45170)

化学分类与来源

  • 化学类别: 单偶氮类合成有机颜料
  • 分子式: C20H12N2O2S·1/2Ba
  • CAS号: 16423-68-0
  • 物理形态: 红色粉末状固体
  • 主要来源: 通过重氮化-偶联反应合成:
    • 重氮组分:邻氨基苯甲酸甲酯
    • 偶联组分:3-羟基-2-萘甲酸 (BON酸)
    • 经钡盐沉淀处理形成色淀

历史与监管状态

自20世纪中期开始商业化应用,主要监管状态:

  • 美国FDA: 批准用于外用化妆品(21 CFR 74.1303),禁止用于口服药品及唇部产品 (依据:FDA 1982年安全性禁令)
  • 欧盟: 允许使用(附录IV/143)(参考:EC No 1223/2009)
  • 中国: 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允许使用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合成颜料,其主要功能为物理性着色:

核心作用机制

  • 光学效应: 通过选择性吸收可见光波段(峰值吸收~520nm)呈现红色
  • 表面沉积: 在角质层表面形成不溶性着色层
  • 无生物活性: 分子过大无法穿透皮肤屏障,不参与皮肤生理过程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典型浓度范围
提供红色色调 选择性光吸收与反射 充分证实 物理光学特性明确,色谱分析验证 0.01-5%
提升产品美观度 色彩视觉刺激 充分证实 消费者心理学研究支持色彩对产品吸引力的影响 配方依赖性
"滋养唇部" 无直接关联 无证据 注:纯属市场宣称,无生物学依据 不适用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参数 技术细节
基础化学特性 分子结构 偶氮色淀(BON酸钡盐)
分子量 约 460.5 g/mol
晶体结构 单斜晶系,粒径通常为0.1-0.5μm
光学特性 色相 蓝光红(冷调红)
耐光性 中等(3-4级,ISO 105-B02)
迁移性 极低(不溶于水/油)
稳定性 热稳定性 稳定至180℃
pH耐受 稳定范围:pH 4-9

关键杂质控制

  • 未反应中间体: 游离胺(≤ 0.01%)
  • 重金属: 铅(≤ 10ppm)、砷(≤ 3ppm)
  • 多氯联苯: 不得检出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产品类型

  • 主流应用: 腮红、眼影、指甲油
  • 次要应用: 沐浴产品、洗发水(需表面处理)
  • 禁用领域: 唇部产品、口腔粘膜接触产品

配方技术要求

  • 分散要求: 需高剪切分散设备
  • 表面处理: 硅酮/卵磷脂包覆提升分散性
  • 相容性限制: 避免强还原剂(导致褪色)

协同成分

  • 分散剂: 聚羟基硬脂酸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
  • 色调调整: 氧化铁红(增加暖调)、颜料蓝15(调成紫色系)
  • 稳定性增强: 生育酚(防氧化降解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结论

  • CIR评估: 外用安全(浓度≤5%)(来源:CIR 2009最终报告)
  • SCCS意见: 无重大安全担忧(参考:SCCS/1618/20)

潜在风险因素

  • 皮肤致敏: 极低概率(<0.1%)(依据:HRIPT测试数据)
  • 光毒性: 无证据
  • 致癌性争议: 大鼠高剂量摄入研究显示甲状腺肿瘤关联性,但经皮吸收可忽略

适用人群建议

  • 推荐: 健康皮肤人群
  • 谨慎使用: 严重痤疮皮肤(可能堵塞毛孔)
  • 禁忌: 开放性伤口、粘膜区域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价格区间: 中低端($20-50/kg)
  • 核心优势: 色彩鲜艳度、成本效益
  • 主要竞品: 颜料红4(CI 12085)、颜料红57:1(CI 15850)

消费者认知特点

  • 积极认知: 色彩饱满度、上妆效果
  • 担忧因素:
    • 35%消费者关注"合成色素"安全性
    • 20%误认为与"Red Dye 3"食品添加剂同类
  • 清洁美容影响: 天然色素替代需求增长(年增12%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结论

  • 功能定位: 经典合成红色着色剂,无生物活性功效
  • 安全边界: 外用安全性明确,但需严格遵循禁用范围
  • 技术局限: 耐光性中等,分散工艺要求高

发展趋势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 提升分散稳定性与耐候性
  • 表面改性: 硅烷处理增强油性体系相容性
  • 监管压力: 杂质控制标准持续提高(尤其多环芳烃)

研究前沿

  • 纳米级分散体开发(粒径≤100nm) (注:目前存在吸入风险争议)
  • 生物基合成路径探索(减少苯系原料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