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

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

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
中文名: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
英文名:ADIPIC ACID/NEOPENTYL GLYCOL/TRIMELLITIC ANHYDRIDE COPOLYMER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Adipic Acid/Neopentyl Glycol/Trimellitic Anhydride Copolymer (己二酸/新戊二醇/偏苯三酸酐共聚物)

化学分类

合成高分子聚合物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通过缩聚反应合成:己二酸、新戊二醇和偏苯三酸酐在催化剂作用下高温聚合
  • 工业级原料需经严格纯化去除未反应单体及副产物 (参考:聚合物合成工艺标准)
  • 商品化形态: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固体

历史应用背景

最初开发用于高性能涂料和粘合剂领域,2000年代引入化妆品行业,主要替代传统成膜剂如硝化纤维素 (来源:Cosmetics & Toiletries期刊技术综述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长效成膜 聚合物链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在皮肤表面形成三维网状膜 ★★★★☆ (体外&人体验证)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8小时持妆率提升42% vs 对照组 (来源:J. Cosmet. Sci. 2018) 2-10%
柔焦&毛孔修饰 膜层填充皮肤凹凸结构,通过光散射减少可见瑕疵 ★★★☆☆ (体外&临床影像学) 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皮肤表面粗糙度降低28% (来源:Skin Res. Technol. 2020) 3-8%
控油吸附 聚合物中羧基与皮脂极性相互作用,物理吸附油脂 ★★★☆☆ (体外&半脸对照) Sebumeter®测试4小时吸油量达0.8μL/cm² (来源:Int J Cosmet Sci. 2019) 4-12%
辅助活性物递送 形成缓释载体,延长活性成分作用时间 ★★☆☆☆ (初步体外) 体外渗透模型显示维C释放延长2.3倍 (注:需更多人体验证) -
"抗衰老"宣称 缺乏直接作用通路 ★☆☆☆☆ 仅通过即时填充效果模拟皱纹改善 (注:厂商营销宣称,无细胞机制证据)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结构单元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
己二酸单元 HOOC-(CH₂)₄-COOH 柔性脂肪链,分子量~146 g/mol 提供分子链柔韧性,增强膜延展性
新戊二醇单元 HO-CH₂-C(CH₃)₂-CH₂-OH 空间位阻二醇,分子量~104 g/mol 增强热稳定性,降低结晶倾向
偏苯三酸酐单元 C₆H₃(COOH)₂O (酐基) 三官能团单体,分子量~192 g/mol 引入交联位点,提升膜硬度与耐水性

关键结构参数

  • 分子量分布:10,000-50,000 Da (凝胶渗透色谱数据)
  • 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:45-65℃ (通过DSC测定)
  • 酸值:30-80 mg KOH/g (影响水分散性)
  • 极性特征:亲水羧基与疏水烷基的平衡 (Log P ≈ 1.2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长效彩妆:粉底液/霜(5-15%)、睫毛膏(3-8%)
  • 防晒产品:提升SPF耐久性(2-7%)
  • 控油护肤:哑光乳液(3-10%)
  • 护发产品:发胶/定型喷雾(1-5%)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硅酮弹性体:增强延展性,减少膜开裂 (添加比 1:0.5-1:2)
  • 丙烯酸(酯)类共聚物:提升防水性 (协同指数1.8)
  • 多孔粉体(硅石/尼龙-12):增强吸油能力 (临床测试吸油量+35%)
  • 挥发性硅油(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):促进均匀成膜

配方注意事项

  • pH敏感:最佳工作pH 5.5-7.5,强酸/碱环境易水解
  • 离子相容性:避免高浓度多价阳离子(如Al³⁺/Zn²⁺)致絮凝
  • 溶剂选择:乙醇/异十二烷兼容性优于极性多元醇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2015年评估结论,使用浓度≤15%) (来源:CIR Expert Panel Review)
  •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(n=213)
  • 眼刺激性:兔眼测试轻微刺激(仅未冲洗状态)
  • 透皮吸收:体外皮肤渗透率<0.2% (分子量>10kDa屏障)

适用人群注意

  • 推荐:油性/混合肌,需长效持妆者
  • 谨慎使用
    • 重度痤疮患者(膜封闭性可能加重症状)
    • 正在使用维A酸类产品者(可能增强干燥紧绷感)
  • 禁用:开放性伤口区域

法规状态

  •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
  • EU/ASEAN 化妆品法规允许使用
  • FDA 21CFR 允许作为间接食品添加剂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高端线应用率:78% 长效粉底 vs 大众线 32% (来源:2023年全球彩妆成分分析报告)
  • 宣称热点:"16小时持妆"、"毛孔隐形"、"抗转移"
  • 价格溢价:含该成分产品平均溢价40-60%

消费者感知分析

  • 积极反馈:妆效持久度(82%)、哑光感(76%)
  • 主要投诉:卸妆难度(28%)、秋冬紧绷感(19%)
  • 认知误区:23%消费者误认为"护肤功效成分"

市场趋势

2020-2025年复合增长率12.7%,"超薄膜"技术(<2μm膜厚)成为研发重点 (来源:Cosmetic Ingredient Market Forecast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优势:卓越的成膜性/持妆力,优异的光学修饰效果,高安全性
  • 局限:无生物活性,卸妆要求高,肤感调节挑战
  • 不可替代性评分:彩妆领域 ★★★★☆ / 护肤领域 ★★☆☆☆

技术发展展望

  • 结构改性:接枝亲水链段(如PEG)改善水洗性
  • 智能响应:pH/温度敏感型共聚物开发
  • 绿色合成:生物基新戊二醇替代石油原料
  • 功效整合:负载缓释抗氧化剂(如VE衍生物)

应用前景预测

2025年后有望拓展至"医学美容敷料"领域,结合微针贴片实现功能性成分靶向递送 (依据:近期聚合物生物材料研究进展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