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酸/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共聚物
己二酸/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共聚物

中文名:己二酸/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共聚物
英文名:ADIPIC ACID/DIMETHYLAMINOHYDROXYPROPYL DIETHYLENETRIAMINE COPOLYMER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抗静电
成分详细分析
己二酸/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己二酸/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共聚物 (Adipic Acid/Dimethylaminohydroxypropyl Diethylenetriamine Copolymer)
- 化学类别:阳离子聚酰胺共聚物
- CAS号:166412-78-8
- 分子量范围:5,000-100,000 Da (典型化妆品级)
来源与生产
通过己二酸与二甲氨基羟丙基二亚乙基三胺的缩聚反应合成。单体比例影响最终电荷密度与溶解性:
- 己二酸来源:石油衍生物(己二腈氢化)或生物发酵法制备
- 胺类单体:由二亚乙基三胺与环氧丙烷/二甲胺反应制得
- 工艺控制:严格调控温度(160-220℃)、压力与催化剂实现分子量控制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抗静电 & 发丝整理 | 阳离子基团中和头发负电荷,减少静电排斥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
Zeta电位测量显示+15mV至+30mV电荷反转 (来源:J. Cosmet. Sci. 2018) | 0.1-1.0% |
成膜 & 保护屏障 | 聚合物交联形成透气疏水膜(膜厚≈0.5-2μm)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/离体证实) |
原子力显微镜显示角质层表面膜覆盖率>80% (来源:Int J Cosmet Sci 2020) | 0.5-2.0% |
柔顺剂 |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(μ降低40-60%) | ★★★☆☆ (机械测试证实) |
牵引力测试仪显示梳阻力下降52±7% (来源:厂商内部数据) | 0.2-1.5% |
抗氧化增效 | 推测通过膜屏障减少抗氧化剂流失 | ★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
注:无直接证据,基于膜形成特性的理论延伸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结构特征 | 化学组成 | 物化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链结构 | 交替的己二酸酯单元与聚胺单元 | 分子量多分散性(Đ≈1.8-2.5) |
阳离子中心 | 叔胺基(-N(CH3)2)与仲胺基(-NH-) | pKa≈8.5-9.5,pH<7时质子化 |
亲水改性 | 羟丙基侧链(-CH2CH(OH)CH3) | 水溶性>20% (pH 4-6) |
电荷密度 | 0.8-1.5 meq/g (依单体比) | 等电点pH≈7.2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洗发水/护发素:占比0.5-2%,改善湿梳性与干后光泽
- 定型产品:发胶/摩丝中1-3%提供中等定型力(刚度等级3-4)
- 护肤乳液:0.1-0.5%增强乳液稳定性并降低粘腻感
协同成分
-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:与SLES形成液晶复合物,增强沉积效率
- 硅油:促进氨基硅油在发丝定向排列,接触角降低15°
- 多元醇:丙二醇/甘油防止高盐环境下盐析
- 螯合剂:EDTA二钠防止多价离子引发絮凝
配伍禁忌
- 高浓度电解质(>5% NaCl)导致溶解度下降
- pH>8时电荷中和,沉积量减少40%以上
- 与高阴离子聚合物(如聚丙烯酸)产生不溶性复合物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但数据有限 (CIR 2018暂定结论)
- 皮肤刺激性:兔类测试显示无刺激(0.5%水溶液)
(注:破损皮肤测试缺失) - 眼刺激性: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轻微刺激(评分2.1/5)
适用人群警示
- 适用:正常至粗硬发质,油性皮肤(控油配方)
- 慎用:
- 受损头发(过度累积风险)
- 湿疹患者(膜封闭性可能加重症状)
- 孕妇/哺乳期:无致畸数据,建议规避(保守建议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中高端护发线:替代传统聚季铵盐的成本溢价15-30%
- "轻负担"宣称:作为硅油替代品用于"无硅油"产品
- 男性理容品:发蜡/胡须护理中提供哑光效果
消费者感知痛点
- 正面:瞬时柔顺感(使用1分钟内感知度达78%)
- 负面:连续使用2周后12%用户报告发根扁塌
- 认知误区:27%消费者误认为"有机酸成分"具焕肤功效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阳离子密度与成膜性的独特平衡,优于聚季铵盐-7
- pH适应性广(pH3-8),兼容酸性护发体系
- 生物降解率>60%(OECD 301B),环境负荷较低
研究缺口与前景
- 急缺数据:长期累积效应、透皮吸收率、真皮细胞毒性
- 改性方向:
- 接枝疏水烷基链增强耐水性
- 引入光敏基团开发响应型释放系统
- 潜力领域:头皮靶向给药载体(电荷介导毛囊输送)
结论声明:作为高效沉积型调理剂具有明确价值,但需警惕过度功效宣称。建议配方用量≤1.5%并避免与强阴离子体系配伍,安全性数据仍需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