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酸二甲酯
己二酸二甲酯

中文名:己二酸二甲酯
英文名:DIMETHYL ADIP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己二酸二甲酯 (Dimethyl Adipat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己二酸二甲酯是一种合成酯类化合物,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功能性溶剂和增塑剂使用。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- INCI名称: Dimethyl Adipate
- 化学名称: 己二酸二甲酯
- CAS号: 627-93-0
- 分子式: C8H14O4
- 结构特征: 己二酸与甲醇酯化形成的直链二酯
原料来源与生产
通过己二酸与甲醇在酸性催化剂(如硫酸)作用下酯化反应制备:
HOOC(CH2)4COOH + 2CH3OH → CH3OOC(CH2)4COOCH3 + 2H2O
原料己二酸主要通过环己烷氧化工艺生产 (来源:Industrial Organic Chemistry, 4th Ed.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作为功能性溶剂而非活性成分,其宣称功效需谨慎评估: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典型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溶剂载体 | 增强难溶性活性物的配方稳定性 | 高 | 通过分子模拟证实其溶解极性/非极性分子的双亲特性 (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, 2018) | 1-15% |
肤感调节剂 | 降低配方的黏腻感,提升铺展性 | 中高 | 流变学测试显示其可降低体系粘度达40% (Cosmetics & Toiletries, 2020) | 3-10% |
"皮肤屏障支持" | 推测通过暂时性增塑作用 | 极低 | 无直接证据,理论基于角质层脂质相似性 | - |
注:部分厂商宣称的"屏障修复""抗炎"功效缺乏人体试验证据,主要基于体外模型推测 (来源:厂商技术文档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特性类别 | 参数 | 数值/描述 |
---|---|---|
物理性质 | 外观 | 无色透明液体 |
沸点 | 115°C (1mmHg) | |
溶解度 | 水: 0.5g/L (25°C) | 乙醇/油类: 完全混溶 | |
化学特性 | log P | 1.98 |
分子量 | 174.19 g/mol | |
稳定性 | 水解敏感性 | pH>8时缓慢水解,需控制配方pH (Int J Cosmet Sci, 2015) |
关键化学特性
- 双亲特性: 酯键提供极性,亚甲基链提供非极性
- 低挥发性: 蒸汽压 0.01mmHg (25°C)
- 氢键受体: 羰基氧原子可作为氢键受体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溶剂载体: 防晒剂(如阿伏苯宗)、合成香料、某些UV过滤剂的理想溶剂
- 黏度调节剂: 降低高粘度体系(如硅油基配方)的黏稠感
- 增塑剂: 改善成膜剂(如丙烯酸聚合物)的柔韧性
协同成分组合
- 与环状硅油配合: 降低残留感,提升铺展性 (+30%)
- 与乙醇酸配伍: 增强酸性活性物透皮效率 (需控制pH防止水解)
- 与碳酸二乙酯联用: 创建梯度挥发体系,优化肤感
配方注意事项
- pH敏感:建议配方pH范围4.0-7.5
- 避免与强碱/强氧化剂配伍
- 在含尼龙粉末的彩妆中慎用(可能引起结块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 (使用浓度≤15%) (CIR 2018评估)
- 急性毒性: LD50 >2000mg/kg (大鼠经口)
- 致敏性: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阴性 (n=150) (Dermatitis, 2016)
- 眼刺激性: 兔眼试验显示轻度可逆刺激
适用人群与禁忌
- 适用: 多数肤质,尤其适合油性/混合性皮肤配方
- 慎用:
- 屏障严重受损皮肤(可能产生短暂刺痛)
- 已知酯类过敏史患者
- 孕期使用: 无禁忌报告,但缺乏专项研究
法规状态
-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(2021版): 收录
-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 允许使用
- FDA: 可作为间接食品添加剂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功能性溶剂: 占全球化妆品酯类溶剂市场约12% (Grand View Research, 2022)
- 替代角色: 逐步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
- 价格区间: 中端(约$15-25/kg)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低认知度: 仅3%消费者能识别该成分 (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, 2023)
- 营销定位矛盾:
- 正面:常被宣传为"天然来源衍生物"(尽管完全合成)
- 负面:易与"己二醇"混淆引发安全性质疑
行业争议点
部分品牌夸大宣传其"活性功效",而科学界认为其仅为辅助成分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优势: 高效溶剂性、低致敏性、环境友好(生物降解率>90%)
- 局限: pH敏感性、无直接皮肤生物学活性
- 技术定位: 配方工程师的功能性工具而非活性成分
未来研究方向
- 递送系统优化: 作为液晶结构载体提升透皮效率
- 绿色合成路径: 酶催化工艺开发(当前转化率仅45%)
- 安全性深化: 长期低剂量暴露对皮肤微生态影响研究
应用前景
在防晒及彩妆领域使用量预计年增5.2%,但需警惕过度功效宣称引发的监管风险 (Market Watch Analysis, 202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