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酸二异丙酯

己二酸二异丙酯

己二酸二异丙酯
中文名:己二酸二异丙酯
英文名:DIISOPROPYL ADIP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溶剂, 肌肤调理, 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己二酸二异丙酯 (Diisopropyl Adipate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: 己二酸二异丙酯 (Diisopropyl Adipate)

化学名: 1-甲基乙基己二酸酯 (1-Methylethyl hexanedioate)

分子式: C12H22O4

CAS号: 6938-94-9

来源与制备

工业级合成酯,通过己二酸异丙醇在酸性催化剂(如硫酸)作用下酯化反应制备:

HOOC-(CH2)4-COOH + 2(CH3)2CHOH → (CH3)2CHOOC-(CH2)4-COOCH(CH3)2 + 2H2O

原料来源:石油化工衍生物(己二酸来自环己烷氧化,异丙醇来自丙烯水合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润肤剂 在皮肤表面形成非封闭性薄膜,填充角质层不平整处,减少光散射 高 (体外/离体皮肤研究证实) 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约15-20%,即时改善皮肤光滑度 1-15%
溶剂/载体 通过相似相溶原理溶解脂溶性活性物,促进其角质层分配 高 (药代动力学研究) 可使亲脂性药物(如维A酸)透皮吸收率提高2-3倍 3-20%
质地改良剂 降低配方粘度,干扰结晶网络结构,改善铺展性 高 (流变学研究) 添加5%可降低硅油体系粘度达30-50%,消除粘腻感 2-10%
控油/收敛毛孔* 可能通过暂时性填充角质层凹陷,光学改善外观 低 (仅有厂商宣称) 无直接调节皮脂腺功能的证据 N/A

*注:控油及收敛毛孔宣称缺乏细胞水平或长期临床研究支持,主要为物理性暂时改善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化学特性 数值/描述
结构特征 双酯结构 | 直链脂肪族 | 无手性中心 分子量:230.3 g/mol | 酯键位置:C1&C6
物理性质 外观 | 密度(25°C) | 折光指数(nD20) 无色透明液体 | 0.96 g/cm³ | 1.424
溶解性 水溶性 | 油溶性 | 极性 极微溶(<0.1 mg/L) | 与大多数油脂互溶 | 中等极性(Log P=3.2)
稳定性 水解稳定性 | 氧化稳定性 | 热稳定性 pH>5时稳定 | 良好(无烯丙基氢) | 分解温度>180°C
关键参数 熔点 | 沸点 | 粘度(25°C) -20°C | 157°C@10mmHg | 约5 mPa·s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领域

  • 防晒产品:改善高浓度紫外线吸收剂(如阿伏苯宗)的结晶问题
  • 彩妆底妆:增强颜料分散性,提升铺展均匀度(用量3-8%)
  • 药膏/透皮制剂:促进类固醇、抗真菌药等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
  • 无水配方:作为硅油替代溶剂,降低环境足迹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+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(D5):形成低粘度混合溶剂体系,提升挥发性
  • + 生育酚乙酸酯:溶解度提高40%,增强稳定性(J. Cosmet. Sci., 2015)
  • + 二氧化钛:降低颗粒聚集,提升SPF值约15%(体外SPF测试)
  • + 神经酰胺:促进其在角质层液晶结构中的整合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2012年最终报告,浓度≤15%)(CIR, 2012)
  • 致痘性:兔耳试验0/5 (Kligman法),适合易痘肌肤
  • 刺激性:人体重复斑贴试验(RIPT)阴性(100%浓度)
  • 致敏性:豚鼠最大化试验(GPMT)阴性

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

  • 适用pH范围:3.5-8.0 (强酸/碱条件下可能水解)
  • 禁忌配伍:避免与强氧化剂、强还原剂共存
  • 敏感肌注意:虽致敏率低,但高浓度(>10%)可能溶解细胞间脂质
  • 眼周使用:避免直接接触黏膜(有短暂刺痛报告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价格区间:中档($15-25/kg),约为环聚硅氧烷的60%
  • 宣称热点"轻盈质感" | "快速吸收" | "非致痘"
  • 应用增长领域:清洁美妆(Clean Beauty) | 防晒喷雾 | 男士理容产品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正面认知:91%用户认可"不粘腻"体验(2023年500人盲测)
  • 认知误区:47%消费者误认为"异丙酯"均致痘(社交媒体分析)
  • 清洁美妆接受度:获ECOCERT有机认证,但部分vegan群体排斥石化来源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配方多功能剂:兼具溶剂、润肤剂、粘度调节三重功能
  • 安全性优势:经长期安全验证的低刺激性酯类
  • 性价比突出:在硅油替代方案中具显著成本优势

局限性与挑战

  • 功能局限:缺乏生物活性,仅为物理性功能成分
  • 来源争议:石化衍生物与绿色化学趋势的冲突
  • 技术挑战:在高极性配方中溶解性受限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生物基替代:开发生物发酵法己二酸路线(目前实验阶段)
  • 功能化修饰:研发末端接枝活性基团的衍生物(如抗氧化基团)
  • 精准应用:基于AI的配方协同效应预测模型开发

免责声明:本报告基于公开科研文献及行业数据,不替代专业医学建议。成分表现受配方体系及个体差异影响。(报告更新日期:2023年10月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