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基癸醇硬脂酸酯
己基癸醇硬脂酸酯

中文名:己基癸醇硬脂酸酯
英文名:HEXYLDECYL 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表面剂, 黏度控制, 乳化剂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己基癸醇硬脂酸酯 (Hexyldecyl Stearat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: Hexyldecyl Stearate
化学分类与来源
- 化学类别: 脂肪酸酯类(合成酯)
- 分子式: C₂₄H₄₈O₂
- 分子量: 368.64 g/mol
- 合成路径: 通过硬脂酸(C18饱和脂肪酸)与己基癸醇(6-甲基-1-癸醇)的酯化反应制备 (依据:有机合成化学原理)
- 原料形态: 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
- 原料纯度标准: 化妆品级 ≥95%,需控制游离脂肪酸含量 <1% (参考:ISO 16128天然指数标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主要作用机制
通过分子结构与皮肤脂质的相似性(碳链长度C16-C24),在角质层形成非封闭性保护膜,调节脂质排列秩序 (依据:离体皮肤渗透性研究,J. Cosmet. Sci. 2018)
功效表:科学依据与证据等级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填充角质层片层结构间隙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| ★★★★☆ (强) | 体外测试显示5%浓度降低TEWL达18.7% (来源:Corneometer® 测量数据) | 1-10% |
铺展剂/质地改良 | 降低表面张力(≈28 mN/m),提升产品延展性 | ★★★★★ (强) | 流变学研究证实显著降低体系粘度 (依据:Rheology Modifiers Handbook) | 3-15% |
活性物渗透促进 | 暂时性扰动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 |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| 体外透皮实验显示对亲脂性成分渗透率提升35% (来源:Franz Cell模型数据) | 5-8% |
抗氧化增效 | 可能通过稳定自由基中间体 | ★☆☆☆☆ (弱) | 仅体外化学测试显示轻微自由基清除能力,缺乏生物学证据 (注:此机制基于理论推测) | - |
"抗衰老" | 间接改善细纹外观 | ★☆☆☆☆ (弱) | 仅通过改善皮肤含水量使细纹暂时性淡化,无胶原刺激证据 (注:此宣称缺乏长期临床证据支持)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特性类别 | 参数 | 数值/描述 |
---|---|---|
物理化学性质 | 熔点 | 5-8°C |
沸点 | >200°C (分解) | |
HLB值 | ≈4.5 (亲油性) | |
结构特征 | 亲水基团 | 酯键(-COO-) |
疏水基团 | C18烷基链(硬脂基) + C16支链烷基(己基癸基) | |
稳定性 | 水解敏感性 | pH 4-8稳定,强酸/碱条件下水解率>10%/月 (来源:加速稳定性测试) |
极性特征 | log P值 | ≈9.2 (高亲脂性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乳液/膏霜: 作为主要油相(5-20%)改善涂抹感
- 防晒产品: 增强无机防晒剂分散性(与氧化锌协同指数1.8)
- 彩妆: 唇膏/粉底液(3-12%)提升颜料分散稳定性
- 卸妆油: 替代矿物油(8-25%)增强对硅氧烷的溶解力
增效协同组合
- 与硅油: 降低D5硅油粘腻感,粘度降幅达40% (依据:流变学测试)
- 与神经酰胺: 促进神经酰胺III在角质层的层状排列 (来源:SAXS小角散射研究)
- 与VC-IP: 提升脂溶性VC衍生物经皮吸收率28% (依据:体外透皮实验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25%)(参考:CIR Final Report 2019)
- 致痘性: 兔耳试验评0级(无致痘风险)
- 刺激性: HET-CAM测试显示无眼刺激性
- 致敏率: HRIPT测试阳性率<0.3%
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
- 痤疮肌: 虽无致痘性,但油性肌肤建议用量<8%
- 氧化风险: 需配合抗氧化剂(如0.1%生育酚)
- 配伍禁忌: 强碱性体系(pH>9)加速水解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宣称热点: "丝绸质感""快速吸收""无残留感"
- 价格区间: 中高端($15-45/kg vs 矿物油$2-5/kg)
- 应用增长点: 2021-2023年Clean Beauty产品使用率增长120% (来源:Mintel全球新品数据库)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误区1: "植物来源=全天然" → 实际为半合成酯类
- 误区2: "代替硅油=完全安全" → 仍有0.3%人群可能致敏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卓越的肤感调节能力(丝绸质感/快速铺展)
- 与皮肤脂质相容性高,修复屏障功能
- 多功能载体作用(亲脂活性物输送)
未来研究方向
- 精准递送: 开发支链结构定制化酯类增强靶向性
- 绿色合成: 酶催化工艺降低碳足迹(当前能耗比矿物油高300%)
- 临床验证: 加强屏障修复功能的长期人体试验 (注:现有证据多来自体外模型)
行业应用前景
作为矿物油/硅油替代核心成分,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$1.2B,尤其在防晒(SPF增效)和抗衰老(载体应用)领域增长显著 (来源:Grand View Research 2023预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