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基间苯二酚
己基间苯二酚

中文名:己基间苯二酚
英文名:HEXYLRESORCINOL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己基间苯二酚 (Hexylresorcinol)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
INCI名称: Hexylresorcinol
化学名称: 4-己基-1,3-苯二酚 (4-Hexylresorcinol)
CAS号: 136-77-6
分子式: C12H18O2
分子量: 194.27 g/mol
天然来源与工业化生产
天然微量存在于小麦胚芽等谷物中,但化妆品级均为化学合成:
- 主要合成路线:间苯二酚与己酸在酸催化下经Friedel-Crafts酰基化,再经还原反应制得
- 商业化形态: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,微溶于水(0.1g/L),易溶于乙醇、丙二醇等有机溶剂
(来源:FEMA Flavor and Extrac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, 2020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- 酪氨酸酶竞争性抑制:通过酚羟基螯合铜离子,破坏酪氨酸酶活性中心
- 自由基清除:酚类结构提供电子中和ROS(活性氧簇)
- TRPV1受体调节:抑制神经源性炎症通路
- 蛋白质变性:烷基链增强亲脂性,破坏微生物细胞膜
(依据: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, 2018;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2021)
功效证据评估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美白淡斑 | 双重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可逆+不可逆)及阻断MITF信号通路 | ★★★★☆ (强体外/临床) |
0.5%使用8周显著降低色斑面积(-32.1%)及亮度差(p<0.01) | 0.3-1.0% |
抗氧化 | 清除超氧阴离子(IC50=8.2μM)及抑制脂质过氧化 | ★★★☆☆ (强体外/中等临床) |
ORAC值达18,500 μmol TE/g,显著高于VC(1,550) | 0.1-0.5% |
抗菌抗痘 |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及蛋白质变性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/临床) |
对C.acnes MIC=15.6μg/mL,2%制剂减少炎性痘损42.7% | 0.5-2.0% |
抗糖化 | 潜在抑制AGEs形成(理论推测) | ★☆☆☆☆ (初步体外) |
体外抑制BSA-果糖糖化模型(抑制率27.3%) | 未确立 |
(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0临床研究;MIC=最小抑菌浓度;ORAC=氧自由基吸收能力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基团 |
---|---|---|---|
烷基酚衍生物 | 己基间苯二酚单体 | Log P=3.8, pKa=9.7 | 酚羟基(亲水)、己基链(亲脂) |
氧化产物 | 醌类衍生物 | 光/氧敏感 | 共轭醌结构(深色产物) |
金属络合物 | 铜-己基间苯二酚复合物 | 稳定性增强 | O-Cu-O螯合结构 |
关键化学特性
- pH敏感性:在pH>6时离子化增加水溶性,但降低透皮吸收
- 光稳定性:UV照射下易氧化变色,需配方添加螯合剂(如EDTA二钠)
- 热稳定性:熔点62-67°C,高温配方需避免直接加热
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9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类型与浓度
- 精华/乳液:0.3-1.0% (美白主效)
- 祛痘产品:0.5-2.0% (抗菌控油)
- 防晒产品:0.1-0.5% (抗氧化增效)
- 需注意:碱性体系(pH>8)会降低稳定性
增效复合体系
协同成分 | 作用机制 | 效果提升 |
---|---|---|
烟酰胺 | 阻断黑素小体转移 + 增强屏障 | 色斑改善率提升58% vs 单用 |
乙酰葡糖胺 | 抑制酪氨酸酶糖基化 | 黑色素合成抑制率协同增加 |
VE/阿魏酸 | 自由基清除网络协同 | 光保护指数提升3.2倍 |
肽类(如乙酰基八肽-3) | 理论推测抗炎协同 | 待临床验证 |
(参考: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2019临床对照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浓度≤2.0% (化妆品成分评审专家组)
- 致敏性:极低(HRIPT测试阴性,n=213)
- 光毒性:无(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)
- 孕妇慎用:无致畸数据,建议避免高浓度产品
(依据:CIR Final Report 2016)
适用人群与禁忌
- 适用:色素沉着、痤疮、光老化肌肤
- 慎用:
- 屏障严重受损期(可能引发刺痛)
- 对苯酚类过敏史(交叉过敏率<0.01%)
- 使用建议:初始使用频率≤3次/周,建议夜间使用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美白精华:常与377、光甘草定复配(占比68%)
- 祛痘点涂产品:替代BPO(过氧化苯甲酰)的温和选项
- 宣传关键词:"医研美白"、"无氢醌替代"、"敏感肌可用"
认知误区
- "天然植物萃取":实际为合成原料,天然来源仅微量存在 (注:厂商营销话术)
- "即刻美白":真实起效需4-8周 (注:违反皮肤生理代谢周期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优势
- 多效性:美白+抗氧化+抗菌三重功效
- 温和性:显著优于氢醌(致敏率低10倍)
- 配伍性:适配多种剂型及活性成分
技术挑战
- 溶解稳定性(需丙二醇/乙醇复合溶剂)
- 长期使用对微生态影响未知
- 高浓度(>0.5%)可能染色角质层
研发趋势
- 纳米载体化:脂质体包裹提升透皮率(体外+32%)
- 生物转化技术:酶法合成提高光学纯度
- 男性护肤品应用:针对剃须后色素沉着
(参考:Cosmetics & Toiletries 2022技术展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