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醛

己醛

己醛
中文名:己醛
英文名:HEXANAL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己醛 (Hexanal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Hexanal (CAS号: 66-25-1)

化学分类

C6直链饱和脂肪醛

天然来源

  • 广泛存在于植物挥发性物质中:苹果皮、柑橘类水果、草本植物
  • 工业制备:正己醇的催化氧化或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

物理特性

  • 状态:无色至淡黄色液体
  • 气味:强烈的青草/苹果皮样特征气味
  • 沸点:131°C | 密度:0.815 g/mL
  • 溶解性:微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和有机溶剂

(来源:Fenaroli's Handbook of Flavor Ingredients, 第7版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注: 己醛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香料成分,其护肤功效研究有限且证据等级较低。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抗菌/防腐辅助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,干扰跨膜电位 体外中高证据 对革兰氏阴性菌(MIC 0.1-0.5%)优于阳性菌 (Food Microbiol. 2017) 0.05-0.3%
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,抑制脂质过氧化 体外低证据 DPPH清除率IC50≈15mM,弱于专业抗氧化剂 (J Agric Food Chem. 2011) 未确定
"抗衰老" 理论推测:抑制炎症因子 无直接证据 仅基于结构类似物的推测 N/A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说明:

抗菌机制:通过疏水作用插入微生物细胞膜,增加膜通透性导致离子失衡(尤其对大肠杆菌、假单胞菌有效)。

抗氧化局限:虽在脂质体系中显示抑制过氧化能力,但其醛基可能引发迈拉德反应,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促氧化效应。

抗衰老宣称警示:无任何临床或离体皮肤模型支持该功效,属典型营销过度宣称。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对配方的影响
分子结构 C5H11CHO | 分子量:100.16 g/mol 挥发性(VOC)影响香料持久性
反应活性 高活性醛基:易氧化/聚合/发生缩合反应 需抗氧化剂配伍 | 避光储存
稳定性弱点 pH>7时易发生Cannizzaro歧化反应 限用于酸性体系(pH 4-6.5)
杂质风险 可能含己酸(氧化产物)及异构体 需GC-MS质控(纯度≥97%)

(依据:IFRA第49次修订标准;Poucher's Perfumes, Cosmetics and Soaps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香料组分: 提供青香、果香调(用量0.01-0.1%)
  • 防腐增效剂: 与苯氧乙醇复配(比例≤1:5)
  • 功能性添加剂: 理论抗菌辅助(实际应用罕见)

协同组合

  • 乙醇/1,2-戊二醇: 提高溶解度及渗透效率
  • 环糊精包埋: β-环糊精降低挥发性和刺激性
  • 天然抗氧化剂: VE/BHT防止氧化酸败

配伍禁忌

  • 伯胺类(如蛋白质): 生成Schiff碱导致变色
  • 强还原剂: 可能还原为己醇改变气味
  • 金属离子: 催化氧化需螯合剂(EDTA二钠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(香料用途≤0.1%)(CIR 2018)
  • 致敏风险: 皮肤致敏率0.5-1.8%(Dermatitis 2020)
  • 眼刺激性: 兔眼试验显示中度刺激

使用限制

  • IFRA标准: 驻留类产品≤0.02% | 冲洗类≤0.1%
  • 禁用人群: 湿疹/玫瑰痤疮患者 | 过敏体质
  • 孕妇慎用: 体外显示胚胎细胞毒性(J Appl Toxicol. 2015)

稳定性风险

  • 氧化产物:己酸(汗液酸臭味)
  • 光降解:UV下生成自由基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主流应用: 香水/香氛(占比≈85%)
  • 营销宣称: "天然提取"、"植物抗菌"(需谨慎验证)
  • 新兴领域:抗菌包装材料涂层

消费者认知

  • 正面: 天然来源标签接受度高
  • 负面: 醛类成分普遍存在"致敏恐慌"
  • 盲点: 80%消费者不知其为常见人工香料

市场数据

全球香料市场用量:≈120吨/年 | 年增长:2.3% (数据:Fragrance Ingredients Market Report 2023)

7. 总结与展望

关键结论

  • 核心价值: 重要青香调香料成分,非功能性活性物
  • 安全边界: 严格遵循IFRA浓度限制可保障基本安全性
  • 功效局限: 体外抗菌性≠临床有效性,无抗衰老证据

研究缺口

  • 人体皮肤微生物组影响数据缺失
  • 长期低剂量暴露的累积效应未知
  • 与防晒剂的复合光毒性评估不足

未来方向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 降低刺激性和挥发性
  • 生物合成路径: 酶法合成提高纯度
  • 抗菌材料应用: 食品/医药包装拓展

专家建议

在护肤品配方中:①严格限制浓度(≤0.02%)②避免用于敏感肌产品③明确标注"香料"功能④禁用"抗老"等误导宣称。其应用核心应聚焦于香精领域而非功效护肤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