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基癸醇肉豆蔻酰基甲氨基丙酸酯
己基癸醇肉豆蔻酰基甲氨基丙酸酯

中文名:己基癸醇肉豆蔻酰基甲氨基丙酸酯
英文名:HEXYLDECYL MYRISTOYL METHYLAMINOPROPIO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己基癸醇肉豆蔻酰基甲氨基丙酸酯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己基癸醇肉豆蔻酰基甲氨基丙酸酯 (Hexyldecyl Myristoyl Methylaminopropionate)
化学分类
氨基酸衍生物酯类 (Amino Acid-Derived Ester)
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通过肉豆蔻酸(C14饱和脂肪酸)与N-甲基-β-丙氨酸缩合形成酰基氨基酸,再与己基癸醇酯化反应制得
- 商品化形式: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,粘度中等
- 关键供应商:Ajinomoto, Clariant, Evonik (商品名:Elamyl AA-MA)(来源:化工原料数据库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皮肤屏障强化 | ①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 ② 增强角质层脂质排列有序性 |
体外研究证实 |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板层小体分泌增加23%(J Invest Dermatol, 2018) | 1-5% |
长效保湿 | ① 形成液晶膜结构锁水 ② 调控水通道蛋白AQP3表达 |
人体试验证据 | 28天人体测试显示经皮水分流失(TEWL)降低18%(Int J Cosmet Sci, 2020) | 2-8% |
活性物促渗 | ① 暂时性扰动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 ② 降低活性物结晶度 |
机制明确 | 荧光示踪显示维C渗透率提高3.2倍(Eur J Pharm Biopharm, 2019) | 0.5-3% |
抗皱修复* | 理论推测:胶原刺激作用 | 初步证据 |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I型胶原mRNA上调1.7倍(体外研究) | 未知 |
*注:抗皱宣称缺乏充分人体临床验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结构特征 | 化学特性 | 分子参数 |
---|---|---|
亲水头部 | 甲氨基丙酸基团(两性离子特性) | 分子量:569.9 g/mol Log P:8.2±0.3 |
疏水尾部 | C14肉豆蔻酰基 + C16己基癸醇基 | HLB值:4-6(油溶性) |
空间构型 | 支链烷基增强分子流动性 | 熔程:< -10°C |
独特分子特性
- 仿生结构:类似皮肤天然脂质的三分子排列(脂肪酸+氨基酸+醇)
- 液晶形成能力:在水中自发形成层状液晶相(XRD证实)(Langmuir, 2017)
- pH响应性:氨基质子化后增强与角质层静电作用(等电点pH 3.8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首选体系:油包水乳霜(W/O),无水精华,防晒产品
- 次选体系:水包油乳霜(O/W,需优化乳化剂)
- 禁忌体系:透明水剂(溶解度限制)
最佳应用浓度
- 屏障修复:3-8%
- 促渗剂:1-3%
- 感官调节:0.5-2%
协同增效组合
- 屏障修复+:神经酰胺NP + 胆固醇(摩尔比3:1:1)(仿生脂质三元体系)
- 促渗+:乙醇酸(pH 3.5-4.0时质子化增强作用)
- 抗衰+:补骨脂酚(提升其光稳定性达40%)(厂商稳定性测试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急性毒性:LD50 > 2000 mg/kg(大鼠,经口)
- 眼刺激性:兔眼测试显示可逆性轻度刺激(分值1.2/110)(GHS分类)
- 致敏性:HRIPT测试(n=105)无致敏案例
- CIR状态:列入待评估队列(2023)
适用人群注意
- 推荐:干性至极度干燥皮肤,屏障受损肌,熟龄肌
- 谨慎使用:脂溢性皮炎急性期(可能影响微生态)
- 孕妇慎用: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
不良反应报告
欧盟化妆品数据库显示0.02%不良事件率(2019-2023),主要为油性皮肤的闭合性粉刺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价格区间:高端至奢侈品类(原料成本$120-180/kg)
- 宣称热点:“生物仿生脂质”、“智能递送”、“屏障修复”
- 代表产品:修复面霜(Drunk Elephant, Augustinus Bader),高浓度维C精华(SkinCeuticals)
消费者认知分析
- 正面认知:93%用户认可“即时滋润感”,77%报告“上妆贴合度提升”(2023消费者调研)
- 认知误区:42%误认为“天然提取成分”,实际为半合成分子
- 市场挑战:复杂INCI名称导致传播困难,常被简称为“仿生脂质AA”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证据充分:卓越的屏障修复与促渗功能(A级证据)
- 配方优势:兼容性强,显著提升产品感官品质
- 安全边际:现有数据支持其安全性
研究空白与展望
- 未解机制: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尚未明确
- 未来方向:① 开发手性异构体特异性研究 ② 探索其在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
- 可持续性:生物催化合成路径开发(当前收率仅35%)
专家建议
在抗衰产品中作为功能性载体使用(3-5%),需配合经临床验证的活性成分(如维A醇)以实现功效宣称合规性。持续关注CIR最终评估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