己二酸/二甘醇/甘油交联聚合物

己二酸/二甘醇/甘油交联聚合物

己二酸/二甘醇/甘油交联聚合物
中文名:己二酸/二甘醇/甘油交联聚合物
英文名:ADIPIC ACID/DIGLYCOL CROSSPOLYMER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己二酸/二甘醇/甘油交联聚合物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Adipic Acid/Diethylene Glycol/Glycerin Crosspolymer

化学类别

  • 合成聚合物 - 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三维网络结构
  • 交联型增稠剂/稳定剂 - 主要功能类别

原料来源

  • 合成来源:通过己二酸、二甘醇与甘油的催化缩聚反应制备
  • 商品化形式: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固体
  • 主要生产商:Lubrizol (商品名: Carbopol® Ultrez 系列)、Clariant、BASF 等

历史与监管状态

2000年代初开发的新型聚合物,主要作为传统丙烯酸类增稠剂的替代品。被列入:

  • 欧盟化妆品原料数据库 (CosIng)
  •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
  • 美国FDA间接食品添加剂许可 (21 CFR 175.105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流变改性/增稠 聚合物链在水中溶胀形成三维网络结构,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限制水相流动 ★★★★★
(充分证实)
0.2-0.8%添加量可使粘度提升10-100倍 (Rheology studies, 2018) 0.1-1.0%
稳定乳化体系 在油水界面形成机械屏障,防止液滴聚并 ★★★★☆
(多项实验支持)
提升乳液离心稳定性>300% vs 传统增稠剂 (J. Cosmet. Sci., 2015) 0.3-0.7%
肤感改良 形成剪切稀化流体特性,涂抹时粘度瞬间降低 ★★★★☆ 消费者盲测显示铺展性评分提升27% (内部测试数据) 0.3-0.8%
缓释载体 活性物通过扩散控制从聚合物网格释放 ★★★☆☆
(体外证据)
维生素C释放半衰期延长3.2倍 (Drug Dev. Ind. Pharm., 2020) 0.5-1.5%
"皮肤屏障修复" 可能通过成膜减少TEWL* ★☆☆☆☆
(理论推测)
无直接证据,依赖配方协同效应 N/A

*注:TEWL = 经皮水分流失 (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)

详细机制说明:

该聚合物通过羧基(-COOH)和羟基(-OH)形成氢键网络,中和后(-COO⁻)产生静电斥力使链伸展。其独特优势在于:

  • pH非依赖性:在pH 3-10范围内保持稳定 (传统聚丙烯酸酯需pH>6)
  • 电解质耐受性:可耐受高达1%的盐浓度 (传统增稠剂在0.5%即失效)
  • 热可逆凝胶:加热至50℃粘度下降,冷却后恢复 (适用于热灌装工艺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基团/结构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
骨架单元 己二酸残基
HOOC-(CH₂)₄-COOH
• 亲油性碳链
• 分子量146 g/mol
提供结构刚性和疏水微区
连接单元 二甘醇残基
HO-CH₂-CH₂-O-CH₂-CH₂-OH
• 醚键氧原子
• 分子量106 g/mol
赋予分子柔性和极性
亲水单元 甘油残基
HO-CH₂-CH(OH)-CH₂-OH
• 三个羟基
• 分子量92 g/mol
增强水合能力及生物相容性
交联键 酯键 (-COO-) • 共价键
• 水解稳定性高
形成三维网络,控制溶胀度
末端基团 -COOH / -OH • pKa≈4.5
• 氢键供体/受体
决定流变响应性和配伍性

关键结构参数

  • 交联密度:0.5-2% (影响溶胀度和最终粘度)
  • 分子量:50,000-500,000 Da (凝胶渗透色谱测定)
  • 溶胀比:5-15倍 (水中体积膨胀率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乳化体系:O/W乳液 (用量0.2-0.8%)
  • 无水体系:防晒棒/唇膏 (用量1-3%,需预溶胀)
  • 透明凝胶:芦荟胶/精华 (用量0.5-1.2%,中和至pH5-7)
  • 清洁产品:沐浴露/洗发水 (用量0.3-0.6%,提供悬浮稳定性)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+ 非离子乳化剂 (如Ceteareth-20):提升乳化效率30-50%
  • + 硅弹性体 (如Dimethicone/Vinyl Dimethicone Crosspolymer):创造独特"柔焦哑光"肤感
  • + 多元醇 (如戊二醇/甘油):缩短水合时间,防止结粒
  • + 阳离子调理剂 (如Polyquaternium-7):在洗发水中减少沉淀

工艺要点

  • 分散阶段:需在去离子水中高速分散 (≥800 rpm)
  • 中和剂:推荐AMP (2-Amino-2-methyl-1-propanol) 或三乙醇胺
  • 禁忌: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直接接触,应先分散聚合物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安全 (2017年评估)
  •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 (n=213)
  • 眼刺激性: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 (可冲洗消除)
  • 系统毒性:LD50 > 2000 mg/kg (OECD 402)

使用限制

  • 最大使用浓度:5% (欧盟SCCS建议)
  • 敏感肌注意:未中和的酸性形式可能引起刺痛
  • 痤疮风险非致粉刺性 (兔耳测试0级)

适用肤质

  • 最佳匹配:油性/混合性皮肤 (提供哑光质感)
  • 谨慎使用:屏障受损皮肤 (需配合修复成分)
  • 孕妇适用性:无明确禁忌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高端市场:常见于单价>$30的精华/面霜
  • "无硅"宣称产品:作为硅油替代提供顺滑感
  • 清洁美容 (Clean Beauty):满足"无丙烯酸酯聚合物"需求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正面反馈"质地轻盈" (72%), "不粘腻" (68%) (来源:2022年500人调研)
  • 认知误区:常与"保湿成分"混淆 (实际无直接保湿功能)
  • 营销宣称"促进胶原生成" - 无科学依据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总结

  • 配方通用性:跨越pH3-10和多种离子强度环境
  • 感官特性:卓越的剪切稀化性提升使用体验
  • 稳定性:耐高温灭菌 (120℃/20min)

研究缺口

  • 透皮行为研究不足 (是否增强活性物渗透?)
  • 长期皮肤微生态影响 (需16S rRNA测序研究)
  • 生物降解性数据缺失 (需OECD 301测试)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智能响应系统:开发pH/温度双敏感型变体
  • 可持续原料:探索生物基己二酸来源 (如葡萄糖发酵)
  • 3D打印应用:利用其剪切稀化特性开发美容打印墨水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