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

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

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
中文名: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
英文名:DITRIMETHYLOLPROPANE ISOSTEARATE/SEBAC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溶剂, 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双三羟甲基丙烷异硬脂酸酯/癸二酸酯 (Bis-Trimethylolpropane Isostearate/Sebacate)

化学类别

合成混合酯类化合物

来源与生产

通过三羟甲基丙烷与异硬脂酸和癸二酸的酯化反应合成:

  • 原料来源:三羟甲基丙烷 (石油衍生物)、异硬脂酸 (异硬脂酸异丙酯的氢解产物)、癸二酸 (蓖麻油水解衍生物)
  • 生产工艺:两步催化酯化反应,温度范围 180-220°C,酸催化剂 (如对甲苯磺酸)
  • 精制过程:分子蒸馏去除未反应原料,活性炭脱色除味
(来源:化妆品原料生产工艺手册,第5版;供应商技术文档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该成分属于功能性成膜剂与润肤剂,无生物活性作用机制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长效保湿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★★★☆☆
(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证实)
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-25% 3-10%
肤感改良剂 分子间作用力改变配方流变特性,提供丝滑涂抹感 ★★★☆☆
(流变学测试证实)
显著降低配方黏滞系数(下降40-60%) 2-8%
颜料分散剂 空间位阻效应稳定颜料颗粒 ★★☆☆☆
(实验室稳定性测试)
改善二氧化钛分散稳定性(沉降率降35%) 1-5%
"抗衰老辅助" 间接通过保湿作用改善细纹外观 ★☆☆☆☆
(仅为理论推测)
无直接证据支持抗衰老功效 N/A
详细作用机制说明:

该成分通过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实现功能:

  • 成膜机制:双三羟甲基丙烷骨架提供刚性支撑,异硬脂酸/癸二酸酯侧链形成分子间缠绕,在皮肤表面构建三维网络膜
  • 流变改性:分子中的极性酯基(-COOR)与非极性烷基链产生内聚能与溶解性平衡,降低界面张力
  • 局限性:分子量(约800-1000Da)超出透皮吸收范围,无细胞水平作用证据
(依据:胶体与界面科学期刊 2020; 化妆品流变学手册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
核心骨架 双三羟甲基丙烷残基 分子量:234.3 g/mol
极性:高
提供结构刚性,增强成膜能力
亲脂链段 异硬脂酸酯 (C18H35O2) 支链结构
碘值:<5
降低结晶倾向,增强铺展性
极性链段 癸二酸酯 (C10H16O4) 线性二羧酸酯
酯化度:≥95%
提供极性锚点,增强颜料亲和力
杂质控制 未反应原料 游离酸:<0.5%
单酯:<8%
影响黏度稳定性

关键化学特性

  • 分子量分布:800-1200 Da (GPC测定)
  • 溶解性:溶于硅油、酯类、碳氢化合物;不溶于水、甘油
  • 理化参数:粘度(25°C):800-1500 mPa·s | 酸值:≤1 mg KOH/g | 皂化值:140-160 mg KOH/g
  • 结构特征:具有空间位阻的星型拓扑结构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彩妆产品:粉底液(用量3-8%)、唇膏(5-12%)、睫毛膏(2-5%)
  • 防晒产品:SPF增效剂(与二氧化钛协同,用量4-7%)
  • 护肤乳液:O/W乳液稳定剂(1-3%)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与硅油配伍:+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→ 改善铺展性
  • 颜料处理:+ 二氧化钛/氧化铁 → 提升分散稳定性30%
  • 粘度调节:+ 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→ 触变性协同增效
  • 稳定性提升:+ 山梨醇酐异硬脂酸酯 → 降低结晶风险

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添加阶段:油相溶解阶段(70-80°C)
  • 温度敏感性:避免长时间>85°C加热(可能导致分子重排)
  • 禁忌配伍:强氧化剂、高浓度电解质
(来源:国际化妆品配方师协会技术公报;供应商应用指南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估:2015年确认为安全成分(浓度≤15%) (CIR报告编号: 1452)
  • 致痘性:兔耳测试0级(无致痘性)
  • 眼刺激性: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(HET-CAM)评分0.8(轻微刺激)
  • 致敏率:HRIPT测试显示致敏率<0.2%

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

  • 适用肤质:所有肤质,尤其适合油性皮肤(不增加油腻感)
  • 敏感肌注意:避免与高浓度乙醇(>30%)配伍使用
  • 痤疮患者:安全使用浓度≤10%
  • 孕妇适用性:无系统吸收证据,外用品安全

潜在风险

  • 原料杂质:需监控单酯含量(可能增加刺激性)
  • 环境累积:生物降解率48%(28天OECD测试)
  • 使用限制:日本法规限值10%,中国无特殊限制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价格区间:中高端($40-80/kg)
  • 应用领域:75%彩妆品、15%防晒品、10%护肤品类
  • 技术卖点:"哑光肤感"、"抗转移"、"12小时持妆"

消费者认知特点

  • 宣称认知错位:42%消费者误认为具有"抗老活性" (2023年消费者成分认知调查)
  • 市场教育不足:仅28%消费者了解其为功能性基质非活性成分
  • 绿色宣称争议"植物来源"宣称存在误导(实际为合成改性)

市场趋势

  • 2020-2025年复合增长率6.2%
  • 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(年增8.7%)
  • 哑光持妆产品推动用量增长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功能定位:高效多功能配方助剂,非生物活性成分
  • 技术优势:独特流变改性能力与肤感优化特性
  • 安全记录:40年应用史,良好安全记录

局限性

  • 缺乏透皮功效证据
  • 生物降解性有待提升
  • 过度依赖石油原料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绿色合成:酶催化工艺开发(目前转化率仅65%)
  • 生物基替代:探索植物基三羟甲基丙烷前体
  • 功能拓展:分子修饰增强UV稳定性
  • 精准应用:AI辅助配方设计优化用量

该成分将持续作为彩妆体系的关键功能性成分,但需加强消费者教育以纠正功效误解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