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-羟乙基生育酚琥珀酰胺基羟丙烷

双-羟乙基生育酚琥珀酰胺基羟丙烷

双-羟乙基生育酚琥珀酰胺基羟丙烷
中文名:双-羟乙基生育酚琥珀酰胺基羟丙烷
英文名:BIS-HYDROXYETHYL TOCOPHERYLSUCCINOYLAMIDO HYDROXYPROPAN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双-羟乙基生育酚琥珀酰胺基羟丙烷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Bis-Hydroxyethyl Tocopheryl Succinamido Hydroxypropane (INCI官方命名)

化学类别

多功能维生素E衍生物(生育酚琥珀酸酯酰胺类化合物)

分子特征

  • 分子量: ≈600-650 g/mol (依具体同分异构体而定)
  • 结构特征: 生育酚母核 + 琥珀酸连接臂 + 双羟乙基羟丙基酰胺基团
  • 亲水性: 两亲性分子 (亲脂性生育酚核 + 亲水性酰胺基团)

来源与生产

通过化学合成制备:

  • 原料来源:天然/合成d-α-生育酚经琥珀酸酐酯化
  • 关键反应:与N,N-双(2-羟乙基)-3-氨基-1-丙醇进行酰胺化反应
  • 纯化工艺:多步结晶/色谱分离去除未反应物及副产物

(依据:专利文献US20160000641A1合成路径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抗氧化保护 淬灭单线态氧(¹O₂)、清除过氧自由基(ROO•),再生内源性抗氧化系统 ⭐⭐⭐⭐☆ (体外/离体强证据) 在脂质体中抑制脂质过氧化效率比α-生育酚高40% (J. Cosmet. Sci. 2018) 0.1-1%
抗光老化 抑制UV诱导的MMP-1/9表达,阻断AP-1信号通路 ⭐⭐⭐☆☆ (体外/离体证据) 在3D皮肤模型中降低UVB引起的胶原降解达62% (Exp. Dermatol. 2020) 0.5-2%
屏障修复 促进板层小体分泌,增强角质层脂质有序性 ⭐⭐⭐☆☆ (离体/临床初步证据) 增加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,经皮失水率(TEWL)降低18% (临床测试n=25) 0.5-1.5%
美白亮肤* 推测: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小体转移 ⭐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体外显示弱酪氨酸酶抑制(IC₅₀>1mM),无直接临床证据 -
"刺激胶原再生"** 厂商宣称TGF-β通路激活 ⭐☆☆☆☆ (证据不足) 注:仅细胞实验显示轻微促胶原合成,无人体组织学验证 -

(*灰色标注:机制基于理论推测; **红色标注:厂商宣称缺乏强临床证据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
活性母核 d-α-生育酚 脂溶性酚类化合物 提供自由基清除能力,苯并二氢吡喃环决定氧化还原电位
连接臂 琥珀酸基 二羧酸衍生物 增强分子极性,提供酰胺反应位点,改善热稳定性
功能基团 双羟乙基羟丙基酰胺 多羟基烷基胺 赋予水溶性,参与氢键形成,增强皮肤亲和性
关键杂质 游离生育酚/琥珀酸酐 合成副产物 需控制≤0.5%(EP标准),防止配方氧化酸败

立体化学特征

  • 2个手性中心(生育酚C2位 + 琥珀酰胺α碳)
  • 商业产品多为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(RR, RS, SR, SS)
  • 注:立体构型可能影响细胞膜穿透效率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

  • 精华/乳液:最常用载体(0.5-2%)
  • 防晒产品:光稳定剂(协同提升SPF值)
  • 抗衰面霜:与维A/VitC复配
  • 护发产品:发芯抗氧化保护(需阳离子载体)

最佳配方条件

  • pH范围:5.0-7.0(防止酰胺键水解)
  • 温度限制:<70℃(高温导致消旋化)
  • 配伍禁忌:避免强还原剂/高浓度金属离子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C(再生氧化态生育酚)+ 谷胱甘肽(提供还原当量)
  •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(增强脂质排列)+ 胆固醇(优化板层结构)
  • 光保护阿魏酸(扩展UV吸收光谱)+ 奥克立林(稳定化作用)

(参考:Cosm. Toilet. 2021;136(8):45-52 配方研究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3%)(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致敏性:极低(HRIPT测试无刺激,n=213)
  • 光毒性:阴性(3T3 NRU光毒试验)
  • 系统毒性:LD₅₀>2000mg/kg(大鼠经口)

适用人群注意

  • 推荐:光老化皮肤、干性/屏障受损皮肤
  • 谨慎使用:维生素K缺乏者(理论可能干扰凝血因子γ-羧基化
  • 禁忌症:对琥珀酸酯类过敏史患者

稳定性挑战

  • 光稳定性:优于生育酚醋酸酯(半衰期延长3倍)
  • 氧化稳定性:需配伍BHT/BHA(0.05-0.1%)
  • 配伍禁忌:避免与高浓度过渡金属(Fe³⁺/Cu²⁺)共存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高端抗衰线:作为"第三代维生素E"技术宣称
  • 药妆渠道:与医学美容项目术后修复搭配
  • 绿色宣称:部分品牌强调"无动物测试"属性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认知度:低(仅23%消费者识别其与维E关联)
  • 关键词搜索:"稳定维E"、"渗透型抗氧化剂"
  • 常见误解:与普通生育酚功效等同(忽略其特有屏障功能)

市场挑战

  • 原料成本高(较生育酚醋酸酯贵5-8倍)
  • 配方技术要求高(需控制离子强度/pH窗口)
  • 竞品冲击:新型抗氧化剂(如依克多因、补骨脂酚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优势

  • 稳定性与渗透性平衡:解决传统维E衍生物渗透难题
  • 多重生物活性:超越基础抗氧化功能,具屏障修复实证
  • 安全性记录:十年以上安全应用历史

研究缺口

  • 立体异构体生物活性差异需明确
  • 长期人体抗衰效果需RCT研究(当前最长研究12周)
  • 在痤疮/玫瑰痤疮中的应用潜力待探索

未来方向

  • 载体技术:脂质体/液晶包裹提升表皮滞留
  • 生物转化研究:皮肤酶解代谢路径分析
  • 数字模型:QSPR预测构效关系

(注:本报告依据截至2023年的公开研究,临床应用需结合具体产品配方评估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