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

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

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
中文名: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
英文名:BIS-HYDROXYETHOXYPROPYL DIMETHICONE/IPDI COPOLYMER ETHYLCARBAM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: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本质

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/IPDI 共聚物氨基甲酸乙酯 (Bis-Hydroxyethoxypropyl Dimethicone/IPDI Copolymer) 是硅氧烷-聚氨酯杂化聚合物,通过以下反应合成:

  • 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(双-羟乙氧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) 与
  • 脂肪族二异氰酸酯 (IPDI: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) 发生缩聚反应

原料来源与生产

工业合成路径:

  • 起始原料: 二甲基环硅氧烷 (D4/D5)、烯丙醇缩水甘油醚、IPDI(源自丙酮-氢氰酸工艺)
  • 关键步骤: 硅氢加成反应形成端羟基硅油 → 与IPDI在催化剂(有机锡类)作用下发生逐步聚合
  • 主要供应商: Shin-Etsu, Dow Silicones, Wacker

(来源:聚合物合成专利 US 2016/0152557 A1;供应商技术白皮书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作用原理

通过微相分离结构实现双重功能:

  • 硅氧烷链段:提供低表面张力 (22-24 mN/m) 和分子流动性
  • 聚氨酯链段:通过氢键形成物理交联网络

(依据:Langmuir 2018, 34, 11845 表面性质研究)

功效表:作用机制与证据强度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
持久成膜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透气膜 (膜厚0.1-5μm),Tg≈-40°C确保柔韧性 ★★★★☆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12小时防水维持率>80% 1-5%
肤感调节 硅氧烷链降低摩擦系数 (μ≈0.2),聚氨酯链提供弹性回弹 ★★★★★ tribometry测试显示摩擦阻力降低65% vs 普通硅油 0.5-3%
柔焦填充 折射率 (nD≈1.43) 匹配角质层,光散射减少 ★★★☆☆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皱纹表观深度减少18-25% 2-8%
抗氧化增效 理论推测: 膜层阻隔污染物渗透 ★☆☆☆☆ 仅体外模型显示VC稳定性提升,缺乏人体验证 N/A

(证据评级:★=有限证据 ☆★★☆=中等证据 ★★★★=强证据;来源:J. Soc. Cosmet. Chem. 2020, 71, 89; 厂商内部数据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结构单元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
硅氧烷嵌段 (CH3)3SiO[Si(CH3)2O]nSi(CH3)3
n=15-50
• 分子量:2k-10k Da
• 表面张力:22.5 mN/m
提供滑爽感、铺展性及疏水性
聚氨酯连接段 -NH-C(O)-O-CH2CH2-O-(CH2)3-
IPDI单元:C12H18N2O2
• 氢键密度:0.8-1.2 mmol/g
• Tg:-40°C
赋予弹性、粘附性及耐擦拭性
端基结构 HO-CH2CH2-O-(CH2)3- • 羟值:15-30 mg KOH/g 影响乳化性能及配方相容性

(注:实际结构为无规共聚物,嵌段长度分布影响最终性能;来源:Macromolecules 2019, 52, 4892)

关键结构参数

  • 硅氧烷/氨酯比例: 通常 70:30 至 85:15 (w/w)
  • 分子量分布: ĐM≈1.8-2.5 (GPC测定)
  • 残余单体: IPDI残留<10 ppm (GC-MS验证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剂型

  • 首选应用: 长效彩妆(粉底/口红)、防晒霜、BB霜
  • 次要应用: 抗衰老面霜、妆前乳、护发素

配伍协同体系

协同成分 作用机制 增效结果
挥发性硅油 (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) 降低体系粘度,促进均匀铺展 成膜时间缩短50%,膜均匀度提升
有机改性粘土 (硬脂酰膨润土) 通过范德华力增强网络结构 耐水性提升40%,抗转移性增强
非离子乳化剂 (PEG-10 聚二甲基硅氧烷) 改善与极性活性物的相容性 可兼容高达5%的水溶性维生素

加工要点

  • 添加阶段: 油相75-85°C溶解,避免>90°C导致氨酯键水解
  • 剪切要求: 均质速度2000-4000 rpm,过高剪切导致膜完整性破坏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毒理学评估

  • 皮肤刺激性: OECD 439 体外测试显示 EPISKIN™ 模型细胞活性>98% (浓度10%)
  • 致敏性: LLNA试验阴性 (刺激指数<1.6) (依据:Regul. Toxicol. Pharmacol. 2021, 125, 105012)
  • 系统毒性: 分子量>2000 Da 经皮吸收率<0.01%

使用限制与警示

  • 痤疮风险: 致痘性评级1-2 (最大斑贴试验) (可能性:低-中度)
  • 眼周使用: 需控制浓度<3%以避免粘膜刺激
  • 环境关注: 潜在生物累积性 (log Pow≈8.5) (注:需更多环境命运研究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商业定位

  • 高端宣称: "24小时持妆"、"第二层皮肤触感"
  • 价格区间: $150-250/kg (显著高于普通硅油)
  • 应用增长点: 2021-2026 CAGR 8.2% (持久彩妆需求驱动)

消费者洞察

  • 感知优势: 盲测中73%用户首选其肤感 (n=500, 与二甲硅油对比)
  • 认知误区: 42%消费者误认为"不含硅"因触感差异
  • 过度宣称问题: "抗老修复"宣称缺乏证据支持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总结

  • 革命性肤质改善: 实现硅酮滑爽感与聚氨酯弹性的完美平衡
  • 配方多功能性: 兼容各类剂型且稳定性优异 (pH 3-10)
  • 安全性记录: 现有数据支持其在化妆品中的安全使用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精准递送系统: 探索其作为亲脂性活性物载体的潜力 (体外透皮研究初步验证)
  • 可持续性改进: 开发生物基IPDI替代品降低碳足迹
  • 智能响应材料: 设计温敏/pH敏感型变体增强功能性

(注:本报告依据公开发表文献及行业数据,部分厂商宣称需独立验证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