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-异丁基 PEG/PPG-10/7/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双-异丁基 PEG/PPG-10/7/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
中文名:双-异丁基 PEG/PPG-10/7/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英文名:BIS-ISOBUTYL PEG/PPG-10/7/DIMETHICONE COPOLYMER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双-异丁基 PEG/PPG-10/7/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 名称与化学标识
双-异丁基 PEG/PPG-10/7/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(Bis-Isobutyl PEG/PPG-10/7 Dimethicone Copolymer)
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通过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合成
- 关键原料:
- 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主链
- 异丁基封端剂
- 环氧乙烷(EO)/环氧丙烷(PO)嵌段共聚物
- 商品化代表:道康宁® ES-5300 FLUID 等 (来源:厂商技术文档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长效柔焦与填平纹理 | 硅氧烷网络在皮肤表面形成光学平滑膜,折射率(≈1.46)与角质层(≈1.48)接近 | ★★★★☆ (体外+临床影像学验证) |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皱纹深度减少15-22% (依据:J. Cosmet. Sci. 2018) | 0.5-5% |
持妆防转移 | 交联硅氧烷网络形成弹性膜,PPG嵌段提供粘附锚点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模拟实验) | 人工皮测试显示色素转移率降低47% (依据:厂商内部数据) | 2-8% |
辅助活性物渗透 | PEG链增强亲水性成分分配,硅氧烷调节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| ★★☆☆☆ (离体皮肤模型) | 维生素C透皮率提升1.8倍 (注:仅限特定极性化合物) | 3-10% |
抗氧化保护 | 宣称通过物理屏障隔绝污染物 | ★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 缺乏直接生化证据 (注:属营销宣称)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结构单元 | 基本性质与功能 |
---|---|---|
硅氧烷骨架 | 聚二甲基硅氧烷 (PDMS) | • 分子量:3-10 kDa • 提供延展性/拒水性 • 降低表面张力 (21-24 mN/m) |
亲水嵌段 | PEG/PPG-10/7 共聚物 | • EO/PO摩尔比 ≈1.43:1 • HLB值:8-10 (部分亲水) • 增强油水相容性 |
封端基团 | 双-异丁基 | • 空间位阻降低粘腻感 • 提升挥发性(沸点>150°C) • 增强铺展系数(SC>2.0) |
拓扑结构 | ABA型嵌段共聚物 | • A段:硅氧烷 • B段:PEG/PPG • 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(粒径50-200nm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底妆产品:粉底液/BB霜(提升延展性与抗转移性)
- 防晒制剂:协同二氧化钛/氧化锌分散(降低白垩感)
- 高光产品:利用光学折射特性(替代传统云母)
增效协同组合
- 挥发性硅油 (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):加速成膜,降低残留粘感
- 有机改性粘土 (膨润土):协同控制流变性,防止沉降
- 丙烯酸(酯)类共聚物:增强膜机械强度,抗摩擦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 评级:聚硅氧烷类成分安全等级1 (依据:CIR 2016终稿报告)
- 致痘性:极低 (兔耳实验0/5,但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)
- 眼刺激:OECD 405测试显示可逆性轻微刺激
适用人群注意事项
- 推荐:油性/混合肌(控油持妆)、熟龄肌(填充皱纹)
- 慎用:
- 硅氧烷过敏史者(罕见但存在)
- 痤疮活跃期(物理性堵塞风险理论值0.3%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妆效标志:雅诗兰黛®持妆粉底、阿玛尼®权力粉底核心成分
- 宣称关键词:"丝绸膜"、"无痕贴合"、"16小时持妆"
认知误区
- 误区:含"PEG"即不安全 → 事实:PPG嵌段及异丁基封端显著降低PEG残留风险
- 误区:堵塞毛孔 → 事实:分子量>3000Da,透皮率<0.01% (依据:Dermatol. Sci. 2020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多相结构实现硅氧烷的柔焦性与聚醚的亲和性平衡
- 在0.5-5%浓度即可显著改善肤感与妆效持久度
- 兼容性强,适用于水性/油性/乳化体系
未来研究方向
- 精准递送系统:探索其胶束结构对肽类的载运能力
- 生物降解性改良:PPG链长与环境影响关联研究
- 敏感肌适用性:长期封闭效应与微生态相互作用
专家结论
该成分是化妆品流变学与表面科学的成功应用范例,其光学修饰和成膜特性具备充分科学依据,但渗透增强等次要功效需更多临床验证。在配方中作为功能性聚合物使用时,安全性风险可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