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-异丁基 PEG-15/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双-异丁基 PEG-15/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
中文名:双-异丁基 PEG-15/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英文名:BIS-ISOBUTYL PEG-15/AMODIMETHICONE COPOLYMER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双-异丁基 PEG-15/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双-异丁基 PEG-15/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(INCI: Bis-Isobutyl PEG-15/Amodimethicone Copolymer) 属于:
- 有机硅-聚醚杂化聚合物
- 阳离子改性硅油衍生物
- 多功能表面活性剂/调理剂
原料来源与生产
通过以下工艺合成:
- 起始原料:聚二甲基硅氧烷 (PDMS) 与 异丁烯醇聚氧乙烯醚 (PEG-15 Isobutyl Ether)
- 关键反应: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形成Si-C键
- 改性步骤:引入氨基官能团进行阳离子化改性
- 纯化:溶剂萃取去除催化剂残留
(依据:聚合物合成化学原理及原料供应商技术白皮书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发丝调理与抗静电 |
|
强效证据 | 降低梳阻力达45-60% (200g负荷测试) | 0.5-2.0% |
长效柔顺 |
|
强效证据 | 维持柔顺度 >8小时 (恒温恒湿环境) | 1.0-3.0% |
增强光泽 |
|
中等证据 | 光泽度提升20-30% (goniophotometer测量) | 1.5-3.0% |
*皮肤屏障修复* |
|
理论推测 | 无直接人体证据,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8-12% | N/A |
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; CIR专家组评估报告; 厂商临床测试数据)
注:皮肤屏障修复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结构单元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贡献 |
---|---|---|---|
聚二甲基硅氧烷 | (CH3)3SiO[Si(CH3)2O]nSi(CH3)3 |
|
疏水膜形成,降低摩擦 |
PEG-15链段 | -(OCH2CH2)15OH |
|
水溶性增强,乳化辅助 |
异丁基端基 | -(CH2)CH(CH3)2 |
|
降低粘腻感,提升铺展性 |
氨基改性基团 | -CH2CH2CH2NH2 |
|
阳离子吸附,抗静电 |
(依据:聚合物结构表征技术资料;分子模拟计算数据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洗发水/护发素 (核心调理剂)
- 发膜/免洗护理产品
- 彩妆底妆产品 (改善铺展性)
- 高端护肤乳液 (需配伍性验证)
最佳配伍体系
-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:增强沉积率 (SLES, SLS)
- 硅弹性体:协同成膜增强柔滑感
- 聚季铵盐:电荷复合提升抗静电
配伍禁忌
- 高浓度电解质 (>1.5%):导致絮凝
- 强氧化剂:可能氧化氨基基团
- 低pH体系 (pH<3):质子化导致溶解性下降
(依据:配方稳定性加速测试;Zeta电位测量数据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状态:相关聚硅氧烷类已通过评估
- 皮肤刺激性:兔模型测试显示无刺激 (0.5%溶液)
- 眼刺激性:轻度刺激 (需避免入眼)
-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 (n=205)
适用性注意事项
- 最佳pH范围:4.0-7.5 (氨基完全质子化)
- 敏感肌适用性:破损皮肤避免使用
- 环境残留:D4/D5含量 <5 ppm (符合欧盟标准)
(依据:CIR最终报告2016;原料供应商安全数据表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高端洗护产品 (单价>$15/200ml)
- 专业沙龙线核心成分
- “无硫酸盐”宣称产品
消费者感知特性
- 正向感知:即时柔顺感(92%),光泽度提升(85%)
- 中性感知:质地轻盈感(76%)
- 负面反馈:卷发扁平化倾向(18%)
(依据:2023年消费者盲测调研报告,n=1500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三重作用机制:电荷吸附/成膜润滑/表面改性
- 配伍宽容度:兼容阴离子体系
- 感官平衡:兼顾清爽感与调理效果
研究与发展方向
- 分子量精准控制:RAFT聚合法探索
- 可持续性改进:生物基PEG替代
- 皮肤渗透机制:共聚焦拉曼成像研究
(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2024;绿色化学研究进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