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
中文名:
英文名:AQUA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溶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水 (Water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本质

INCI名称: Aqua / Water (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名称)

化学分类: 无机溶剂,分子式 H₂O

来源与制备

  • 主要来源: 天然水源(地下水、地表水)、大气蒸馏水、反渗透纯水
  • 化妆品级制备:
    • 多重蒸馏(Destillata Iterata)
    • 反渗透(RO)结合紫外线消毒
    • 去离子处理(电阻率 ≥ 1MΩ·cm)
  • 水质标准: 符合USP/EP纯化水标准,微生物限值 <100 CFU/mL,无致热原

(依据:ISO 22716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,USP-NF通则<1231>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基础溶剂载体 通过氢键溶解极性分子,分散非极性分子形成乳液/悬浊液 充分证实 介电常数(80.1)和偶极矩(1.85D)提供优异溶解能力 (参考:Reichardt's溶剂参数) >30%
角质层水合作用 渗透角质层与天然保湿因子(NMF)结合,增加角质细胞膨胀度 充分证实 经皮水分损失(TEWL)减少10-15% (离体皮肤模型研究) 接触即起效
配方稳定性介质 维持胶束/液晶结构,参与乳化体系相平衡 充分证实 通过调节HLB值稳定O/W乳液 (参考:Bancroft规则) >45%
*"深层补水"功效* 无法穿透活性表皮层,真皮层水合由内源性透明质酸调节 营销宣称 尚无临床证据显示外用水分可到达真皮层 (依据:皮肤屏障功能研究) N/A

*注:"深层补水"为常见营销概念,缺乏皮肤生理学支持*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体成分 H₂O (氘含量≤150ppm) 分子量18.015 g/mol,密度0.998 g/cm³(20℃)
痕量离子 Na⁺, K⁺, Ca²⁺, Cl⁻, HCO₃⁻ 总溶解固体(TDS) <10 ppm,电导率≤1.3 µS/cm
溶解气体 O₂, CO₂, N₂ 氧含量影响配方氧化稳定性 (需脱氧处理)
微生物控制 内毒素 <0.25 EU/mL 需符合LAL试验标准

关键理化参数

  • 氢键网络: 每个水分子平均形成3.4个氢键,键能≈21 kJ/mol
  • 热力学性质: 比热容4.184 J/g·K,汽化热2257 kJ/kg
  • 界面张力: 72.8 mN/m(20℃),需表面活性剂降低至30-50 mN/m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配方功能角色

  • 连续相: O/W乳液、水剂、凝胶
  • 分散介质: 悬浮液、微乳液
  • 反应介质: 水解反应、中和反应
  • 粘度调节: 通过添加量间接调节流变特性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保湿系统:
    • 甘油/透明质酸 → 形成水合复合物,降低水分蒸发速率
    • 天然保湿因子(NMF) → 增强角质层水结合容量
  • 乳化系统:
    • 磷脂类乳化剂 → 形成液晶结构增强稳定性
    • 高分子聚合物 → 通过水合作用增稠
  • 活性物递送:
    • 丙二醇 → 降低表面张力增强渗透
    • 环糊精 → 提高疏水物表观溶解度

技术注意事项

  • 微生物控制: 必须添加防腐剂(苯氧乙醇/有机酸)
  • 金属离子: 需螯合剂(EDTA二钠)防止催化氧化
  • 温度敏感性: 冻结/沸腾可破坏乳液结构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公认安全(GRAS),无使用浓度限制
  • 致敏性: 无已知致敏案例(纯水状态)
  • 眼刺激性: 等渗溶液无刺激(pH 6.5-7.5)

(参考:CIR最终评估报告2019)

适用性注意事项

  • 屏障受损皮肤: 长期浸泡可软化角质增加脆弱性
  • 高纯度风险: 反复使用去离子水可能导致矿物流失
  • 渗透压影响: 低渗溶液(纯水)可能引起短暂刺激

(依据: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指南)

法规状态

  • 全球所有化妆品法规均允许使用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无限制物质
  •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允许使用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数据

  • 99.3%水基化妆品含有本成分(2023全球配方分析)
  • 平均添加浓度:乳液(60-80%),精华(70-90%),爽肤水(90-95%)

消费者认知特点

  • 正确定位: 普遍认知为"基础载体成分"
  • 常见误解:
    • "矿泉水/冰川水具有特殊护肤功效" → 缺乏生物学依据
    • "产品含水量越高越保湿" → 忽略封闭剂/润肤剂作用
  • 营销趋势: "无水配方"概念兴起(但需溶剂替代系统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不可替代的物理化学特性(高介电常数/比热容)
  • 皮肤暂时性水合作用的直接介质
  • 绝大多数活性成分的输送载体

技术发展展望

  • 结构化水研究: 电磁场处理对氢键网络的影响
  • 替代溶剂开发: 甘油/丙二醇基无水体系进展
  • 精准水活度控制: 通过水分管理延长活性物稳定性

(注:部分前瞻性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)

专业建议

在配方设计中应关注:水质纯度控制、微生物风险管理、与功效成分的配伍性优化。消费者教育需强调其基础载体功能,避免过度神话"补水"概念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