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
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
中文名: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
英文名:DIHYDROXYPROPYL PEG-5 LINOLEAMMONIUM CHLORIDE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表面活性剂、头发调理剂、抗静电
成分简介
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是一种季铵盐类化合物,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乳化剂和调理剂。在护肤品中,它帮助稳定乳液和霜剂,促进油性成分与水相混合,提升产品的质地和均匀性。同时,它具有柔软和保湿作用,能改善皮肤触感,减少干燥。在化妆品如护发产品中,它作为抗静电剂和调理剂,使头发更顺滑、易梳理,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专业成分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 (Dihydroxypropyl PEG-5 Linoleammonium Chloride)
化学分类
-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(含季铵盐结构)
- PEG化改性衍生物
- 亚油酸酯衍生物
来源与合成
通过化学合成获得,主要原料包括:
- 亚油酸 (Linoleic acid)
- 环氧丙烷 (Propylene oxide)
- 聚乙二醇 (PEG-5)
- 季铵化试剂 (注:具体季铵化工艺通常为厂商专利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头发调理 | 阳离子基团与带负电的毛发表面结合,形成保护膜 | 强 (依据:多项电镜观察及摩擦系数测试) | 显著降低梳理性阻力(40-60%) | 0.2-1.0% |
| 皮肤保湿 | PEG链增强水合作用,亚油酸衍生物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| 中等 (体外皮肤模型证实,但人体试验有限) | TEWL降低15-25% (注:需与其它保湿剂协同) | 0.5-2.0% |
| 抗炎作用 | 理论推测:亚油酸代谢可能影响前列腺素通路 | 弱 (仅细胞实验间接证据) | 体外抑制IL-6释放(30-40%)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|---|---|---|
| 季铵盐阳离子头 | 氯化铵基团 | 正电荷,pH稳定(3-9) |
| 疏水尾链 | 亚油酸衍生物 | C18不饱和链(2个双键) |
| 亲水连接段 | PEG-5 + 二羟丙基 | 约7个EO单元,HLB~12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护发素/发膜 (占比1-3%)
- 沐浴露 (0.5-1.5%)
- 乳霜/乳液 (需注意阳离子-阴离子配伍问题)
增效组合
- 硅油类:增强梳理性与光泽度
- 神经酰胺:协同修复皮肤屏障
-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:特定比例下形成"离子对"复合物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:安全浓度≤5% (参考:CIR 2016季铵盐类评估报告)
- 眼刺激性:轻度(1%以下)
- 致敏性:罕见 (依据:HRIPT测试阴性)
适用人群注意
- 避免:破损皮肤
- 谨慎:对PEG化合物敏感者
- 孕妇/哺乳期:无充分数据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宣称趋势
- "天然来源" (注:实际为半合成化合物)
- "植物性柔顺剂"
- "温和阳离子技术"
消费者误解
- 与"纯植物成分"混淆
- 高估抗炎功效
- 忽视PEG残留风险 (实际工艺残留≤1ppm)
7. 总结与展望
二羟丙基 PEG-5 亚油基氯化铵作为改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,在头发护理领域具有明确功效,其皮肤保湿作用需更多临床验证。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:
- 亚油酸衍生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
-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
- 绿色合成工艺开发
关键结论:该成分在推荐浓度下安全有效,但需理性看待厂商宣称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