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羟铝氨基乙酸盐

二羟铝氨基乙酸盐

二羟铝氨基乙酸盐
中文名:二羟铝氨基乙酸盐
英文名:DIHYDROXYALUMINUM AMINOACET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羟铝氨基乙酸盐 (Dihydroxyaluminum Aminoacetate) 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二羟铝氨基乙酸盐 (Dihydroxyaluminum Aminoacetate),简称DAA。

化学来源与背景

  • 化学类别:铝盐衍生物,氨基乙酸(甘氨酸)的铝络合物
  • 首次应用:20世纪中期作为药用抗酸剂开发 (来源:USP药物专论)
  • 化妆品应用:1980年代后逐步用于止汗剂和皮肤保护产品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止汗作用 铝离子与汗管角蛋白形成暂时性栓塞,机械性阻塞汗腺导管 ★★★★☆ (临床验证) 多项人体试验显示20%浓度下可减少50-60%汗液分泌 (依据:J Invest Dermatol. 2003) 15-25%
皮肤微收敛 铝离子与皮肤表面蛋白交联,暂时性收紧角质层 ★★★☆☆ (体外+临床观察) 5%浓度可使皮肤表面张力提升18% (依据:Skin Res Technol. 2011) 3-8%
「深层排毒」 理论推测可能与重金属离子螯合有关 ★☆☆☆☆ (无直接证据) *注:此宣称缺乏人体研究支持,且"排毒"概念无明确定义* N/A
详细药理机制:

铝离子(Al³⁺)通过与汗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角蛋白-6形成复合物,导致导管暂时性闭塞。氨基乙酸盐部分则提供pH缓冲能力(pH5.5-7.0),减少传统铝盐的刺激性 (依据:Br J Dermatol. 2018机制研究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
主活性成分 二羟铝氨基乙酸盐 分子式:C₂H₇AlNO₄
MW: 136.06 g/mol
八面体配位结构,Al中心与2个OH⁻和1个氨基乙酸根配位
常见杂质 氢氧化铝胶体 粒径50-200nm 制备过程中部分水解产物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产品类型

  • 止汗剂/除臭剂 (核心应用,占市场80%以上)
  • 剃须后护理产品 (利用微收敛性)
  • 某些宣称"毛孔紧致"的护肤产品

典型协同成分

  • 环甲硅油:减少铝盐沉淀导致的白色残留 (配方技术专利US6544530)
  • 葡糖酸内酯:增强铝离子渗透性
  • 薄荷醇:通过冷感转移对止汗效果的注意力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数据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1-25%浓度) (参考:CIR 2018最终报告)
  • 皮肤渗透性:<0.01%经皮吸收 (完整皮肤)
  • 致敏率:0.3-0.7% (低于氯化铝)

使用禁忌

  •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(可能增强铝吸收)
  •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(理论风险:铝蓄积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现状

在北美止汗剂市场占比约35%,是氯化铝的替代选择,主打"温和不刺激"概念。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「天然铝盐更安全」:实际上所有铝盐止汗剂均有相似代谢路径
  • 「长期使用导致乳腺癌」: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未发现显著关联 (依据:NCI 2020声明)

7. 总结与展望

当前科学共识

作为中等效力的止汗剂成分,其优势在于pH适应性更广,但绝对效果稍逊于氯化铝。皮肤安全性数据较为充分。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纳米化技术提升铝离子利用率
  • 与其他金属离子(如锆)的复合体系开发
  • 长期(>20年)使用安全性追踪研究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