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氢(神经)鞘氨醇
二氢(神经)鞘氨醇

中文名:二氢(神经)鞘氨醇
英文名:SPHINGANI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氢(神经)鞘氨醇 (Dihydrosphingosine) 专业成分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hydrosphingosine
化学名: (2S,3R)-2-氨基-1,3-十八烷二醇
CAS号: 764-22-7
天然来源与提取方式
- 主要来源: 天然存在于皮肤角质层,是神经酰胺代谢途径的关键中间体
- 生物合成: 由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(SPT)催化合成,经脱氢酶作用可转化为鞘氨醇
- 商业提取: 主要通过酵母发酵或化学合成法制备 (来源: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, 2018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- 皮肤屏障修复: 作为神经酰胺前体,参与角质层脂质矩阵重组
- 抗菌活性: 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发挥广谱抗菌作用
- 信号传导: 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与凋亡相关通路
功效科学证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屏障修复 |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,增加板层小体分泌 | ★★★★☆ (多项人体试验) | 0.1%浓度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32% (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2016) | 0.05%-0.2% |
抗菌抗痘 | 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细胞膜完整性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+离体研究) | MIC值32μg/mL against P.acnes (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, 2020) | 0.1%-0.5% |
抗衰老 | 理论推测:通过激活SIRT1通路 | ★☆☆☆☆ (初步研究) | 体外显示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18% (未发表数据)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生物活性 |
---|---|---|---|
鞘氨醇碱基 | Dihydrosphingosine (DHS) | 分子量:301.5 g/mol logP:~3.2 |
前体活性、抗菌活性 |
衍生物 | N-乙酰二氢鞘氨醇 | 更稳定,渗透性增强 | 缓释转化,长效作用 |
结构特征
- 亲水端: 2位氨基与1,3位羟基形成极性头基
- 疏水尾: C18碳链提供膜锚定能力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形式
- 修复类产品: 霜剂(0.1-0.3%)、精华(0.05-0.15%)
- 抗痘产品: 局部点涂凝胶(0.5-1%)
增效组合
- 屏障修复: 胆固醇+游离脂肪酸(3:1:1摩尔比)
- 抗菌协同: 锌盐(增强膜穿透)
- 稳定性提升: 抗氧化剂(BHT/BHA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数据
- CIR评估: 1%以下浓度安全 (CIR 2019)
- 刺激风险: 高浓度(>0.5%)可能引起短暂刺痛
适用人群
- 推荐: 屏障受损、痤疮倾向皮肤
- 慎用: 对鞘脂类过敏者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修复线: 常与神经酰胺组合营销
- 差异化宣称: "微生物屏障调节"概念
认知现状
消费者对"神经酰胺前体"的认知度高于其本名,部分品牌存在过度宣称抗菌效果的现象 (市场调研数据2023)。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
- 双重功能(屏障+抗菌)的稀有成分
- 人体相容性高,代谢路径明确
发展瓶颈
- 稳定性挑战(易氧化)
- 透皮效率需载体优化
研究方向
纳米载体包裹技术、与微生物组调控的关联研究 (前沿文献追踪202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