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羟乙基甘氨酸钠

二羟乙基甘氨酸钠

二羟乙基甘氨酸钠
中文名:二羟乙基甘氨酸钠
英文名:SODIUM DIHYDROXYETHYLGLYCIN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羟乙基甘氨酸钠专业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Sodium Diethylglycinate
  • 化学名: 二羟乙基甘氨酸钠
  • CAS号: 139-89-9
  • 分子式: C6H12NNaO4

来源与制备

二羟乙基甘氨酸钠是通过甘氨酸与环氧乙烷在碱性条件下反应,随后中和得到的衍生物 (依据: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, 2015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温和表面活性 通过两亲性结构降低表面张力,破坏污垢/油脂与皮肤的粘附 高(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) 在0.5-2%浓度下表现出优于SLS的温和性 (参考:Contact Dermatitis, 2018) 0.5-5%
pH缓冲 甘氨酸衍生物的双极性离子特性维持体系pH 5.5-6.5 中等(配方实测数据) 与柠檬酸协同时可稳定维持pH值 (来源:厂商技术白皮书) 0.1-1%
抗氧化辅助 可能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减少自由基生成 低(仅体外研究) 在铜离子存在时显示部分抗氧化活性 (依据:初步细胞实验) 未确定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氨基酸衍生物 二羟乙基甘氨酸钠 白色粉末,水溶性>50g/100mL (25°C)
离子特性 两性离子(pH依赖) pKa~3.5(COOH)和~8.5(NH+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

  • 洁面产品: 作为主表面活性剂(3-8%)
  • 洗发水: 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复配(1:2比例)

增效组合

  • 与多元醇: 提升低温稳定性 (专利US2017004972A1)
  • 与锌盐: 可能增强抗菌效果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10%) (CIR报告2019)
  • 眼刺激性: 兔眼测试显示可逆性刺激(3%溶液)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 敏感肌、儿童洗护
  • 慎用: 破损皮肤(理论渗透性未完全评估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主要定位为"绿色化学"替代传统SLES,但消费者对其与普通氨基酸表活的区别认知不足 (市场调研:Mintel 2022)

7. 总结与展望

作为改性氨基酸表面活性剂,其温和性和稳定性已获验证,但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其辅助功效。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,预计在婴童产品领域的应用将增长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