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酸二钠

甘草酸二钠

甘草酸二钠
中文名:甘草酸二钠
英文名:DISODIUM GLYCYRRHIZ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香料, 肌肤调理

成分详细分析

甘草酸二钠 (Disodium Glycyrrhizinate) 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Disodium Glycyrrhizinate
  • CAS号: 71277-96-8
  • 化学式: C42H60Na2O16
  • 分子量: 866.91 g/mol

来源与提取工艺

甘草酸二钠是甘草(Glycyrrhiza glabra或Glycyrrhiza uralensis)根部提取物甘草酸(Glycyrrhizic acid)的钠盐形式,通过以下工艺制备:

  • 水或乙醇提取甘草根获得粗提物
  • 酸水解去除糖苷键后纯化
  • 与氢氧化钠中和形成稳定的二钠盐(来源: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, 2005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炎 抑制磷脂酶A2和环氧合酶(COX-2),减少前列腺素E2(PGE2)和白三烯B4(LTB4)合成 强(多项体外及人体研究) 0.1%浓度可显著降低UVB诱导的皮肤红斑(参考:Dermatology, 2008) 0.05%-0.2%
舒缓敏感 阻断TRPV1受体激活,降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中等(体外及动物模型) 抑制辣椒素诱导的皮肤刺痛反应(参考: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, 2015) 0.1%-0.5%
美白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竞争性抑制)和黑色素细胞树突延长 中等(体外研究为主) 20%抑制率(100μg/mL)(注:人体临床数据有限) 0.3%-1%
抗氧化 清除ROS,提升SOD活性(理论推测) 弱(初步细胞实验) 在HaCaT细胞中显示DPPH清除能力(需更多验证) 未确定
详细抗炎机制:

甘草酸二钠通过以下多途径发挥抗炎作用:

  • 糖皮质激素样作用: 与11β-羟类固醇脱氢酶(11β-HSD2)结合,延长皮质醇半衰期
  • NF-κB通路抑制: 减少IκBα降解,阻止炎症因子转录
  • 肥大细胞稳定: 抑制组胺和β-hexosaminidase释放(参考: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, 2019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三萜皂苷 甘草酸(18β-型) 亲水性(含2个葡萄糖醛酸基团),pH稳定(4-9)
衍生物 单铵盐/钾盐形式 溶解度差异(二钠盐>单铵盐>游离酸)

关键结构特征

  • β-amyrin骨架: 决定三萜基本活性
  • C-3位糖链: 2分子葡萄糖醛酸,影响生物利用度
  • C-11位羰基: 与抗炎活性直接相关(参考:Phytochemistry, 2003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舒缓精华: 与红没药醇、泛醇复配(0.1-0.5%)
  • 美白制剂: 联合熊果苷或维生素C衍生物
  • 防晒产品: 减轻UV诱导炎症(稳定需pH>5)

已验证协同组合

协同成分 增效机制 研究支持
乙酰基二肽-1鲸蜡酯 共同抑制神经源性炎症 人体临床(2017)
烟酰胺 互补美白通路(酪氨酸酶抑制+黑素体转移阻断) 体外研究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数据

  • CIR评估: 1%以下浓度安全(无系统吸收)(参考:CIR 2016)
  • 致敏性: 极低(EC3>10%)
  • 孕妇慎用: 理论上有微弱盐皮质激素效应(尚无直接证据)

适用肤质

  • 最佳适用: 敏感性皮肤、玫瑰痤疮、特应性皮炎
  • 慎用情况: 严重高血压患者(理论风险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高端药妆: 作为"医学级舒缓成分"宣传
  • 亚洲市场: 常与汉方概念结合(如"甘草精华")

认知误区

  • "天然等同安全": 忽视剂量依赖性(>2%可能刺激)
  • "速效美白": 实际需8-12周见效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共识: 甘草酸二钠是经充分验证的抗炎成分,其舒缓功效具有多途径作用机制支持。

发展潜力: 需要更多:

  • 透皮吸收优化研究(目前生物利用度约5%)
  • 长期使用对人体HPA轴影响的追踪
  • 与其他抗炎靶点的交互作用探索(如NLRP3炎症小体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