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亭酸锌
甘草亭酸锌

中文名:甘草亭酸锌
英文名:ZINC GLYCYRRHETI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
成分详细分析
甘草亭酸锌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Glycyrrhetinic Acid, Zinc Salt (甘草亭酸锌)
植物来源
- 原始植物:甘草属植物(Glycyrrhiza glabra 或 Glycyrrhiza uralensis)(依据:欧洲药典11.0版)
- 提取部位:根部
化学分类
五环三萜类化合物(Pentacyclic triterpenoid)的金属盐衍生物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抗炎作用 | 抑制磷脂酶A2和环氧合酶(COX-2)活性,减少前列腺素E2(PGE2)和白三烯B4(LTB4)的生成 | 强(多项体外及人体研究) | 在0.1-0.3%浓度下可显著降低UVB诱导的皮肤红斑(参考:J Dermatol Sci. 2003) | 0.05%-0.2% |
抗氧化 |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,上调抗氧化酶(SOD、CAT)表达 | 中等(主要体外证据) | 在角质形成细胞中显示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(参考:Exp Dermatol. 2015) | 0.1%-0.5% |
美白淡斑 |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非直接竞争性抑制),干扰黑素小体转移 | 中等(体外及少量临床) | 与熊果苷联用时可增强对UV诱导色素沉着的改善(参考:J Cosmet Dermatol. 2018) | 0.2%-1% |
屏障修复 | 可能通过调节丝聚蛋白降解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| 弱(初步研究) | 小鼠模型显示可减轻TEWL,但缺乏人体证据*注:需更多研究验证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活性成分 | 18β-甘草亭酸锌 | 分子量:763.93 g/mol,logP≈4.2(中等脂溶性) |
相关衍生物 | 18α-异构体(通常≤5%) | 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β型 |
锌含量 | ~8.5%(w/w) | 提供额外抗菌和伤口愈合作用 |
关键化学特征
- 稳定性:pH 5-9范围内稳定,但遇强酸会解离
- 溶解度:水溶性≈0.1 mg/mL(25℃),乙醇中溶解度较好(>50 mg/mL)
- 光谱特性:UV最大吸收248 nm(可用于含量测定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常见应用类型
- 舒缓类产品:晒后修复霜、敏感肌护理(0.05%-0.2%)
- 美白产品:与熊果苷/维生素C衍生物复配(0.2%-1%)
- 祛痘产品:利用锌离子的抗菌作用(需pH>5)
增效组合
- 抗炎协同:红没药醇+甘草亭酸锌可使IL-1β抑制率提高40%(依据:In vitro炎症模型)
- 美白协同:与4-丁基间苯二酚联用显示酪氨酸酶抑制加成效应
- 稳定性注意:避免与高浓度EDTA同用(可能螯合锌离子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(最高浓度2%)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致敏率:<0.3%(低于多数植物提取物)
- 孕期使用:无明确禁忌,但建议谨慎(理论上有微弱雌激素效应)
适用人群
- 推荐:敏感肌、玫瑰痤疮、炎症后色素沉着
- 慎用:对甘草类过敏者(罕见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药妆线"舒缓专利成分"(常与神经酰胺组合)
- 亚洲市场偏好其"汉方美白"概念
认知误区
- "天然等同安全":实际上锌盐形式比纯提取物刺激性更低
- "立即退红":真实起效需持续使用3-7天
7. 总结与展望
当前优势:兼具抗炎和美白双认证功效的多靶点成分,锌离子的引入增强了稳定性和附加功能。
研究空白:需更多关于其经皮渗透率和对皮肤微生物组影响的研究。
发展趋势:与纳米载体技术结合(如脂质体包裹)可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