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亭酸

甘草亭酸

甘草亭酸
中文名:甘草亭酸
英文名:GLYCYRRHETINIC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, 镇静消炎

成分详细分析

甘草亭酸 (Glycyrrhetinic Acid) 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Glycyrrhetinic Acid (甘草亭酸)

植物来源

  • 主要来源于甘草属植物 (Glycyrrhiza glabra, Glycyrrhiza uralensis) 的根部 (依据:植物化学研究文献)
  • 通过水解甘草酸 (Glycyrrhizic Acid) 获得 (参考: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, 2005)

化学分类

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(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),是甘草酸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。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炎作用 抑制磷脂酶A2和环氧酶(COX-2)活性,降低前列腺素E2(PGE2)和白三烯B4(LTB4)水平 (依据: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, 2003) 高 (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) 在0.1-1%浓度下显著减轻UVB诱导的皮肤炎症 (参考:Experimental Dermatology, 2005) 0.1-2%
美白淡斑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,减少黑色素合成;干扰α-MSH与MC1R受体结合 (依据:Pigment Cell Research, 2005) 中高 (体外及部分临床证据) 1%浓度下效果与0.5%氢醌相当但刺激性更低 (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18) 0.5-2%
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可能通过上调丝聚蛋白(FLG)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(注: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) 低 (初步研究)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化 未知
抗衰老 厂商宣称具有抗氧化和刺激胶原合成作用 (注: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) 仅有少量体外抗氧化活性数据 未知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
原型化合物 18β-甘草亭酸 白色结晶粉末,脂溶性 主要活性形式,抗炎作用最强
衍生物 甘草亭酸硬脂酯 脂溶性增强 提高皮肤渗透性,延长作用时间
衍生物 甘草亭酸二钾盐 水溶性 适合水性配方,但活性可能降低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

  • 舒缓修复类产品:与红没药醇、泛醇等协同增强抗炎效果
  • 美白淡斑产品:与维生素C衍生物、熊果苷等组成多通路美白系统
  • 敏感肌护理:配合神经酰胺、胆固醇等屏障修复成分

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pH稳定范围:5-7 (酸性条件下可能沉淀)
  • 溶解性:脂溶性形式需使用适当溶剂(如乙醇、甘油三酯)
  • 热稳定性:≤60℃ (高温可能降解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最高使用浓度2%) (参考:CIR 2018年评估报告)
  • 潜在风险:极少数报道接触性皮炎案例
  • 禁忌症:避免与强效皮质类固醇联用 (可能增强激素活性)

适用人群

  • 最佳适用:敏感性皮肤、炎症后色素沉着(PIH)人群
  • 慎用情况:妊娠期 (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高端药妆品牌核心成分 (如理肤泉、薇诺娜等)
  • 主打"温和高效"概念的美白/抗敏产品

消费者认知度

在专业成分党群体中认知度较高,但普通消费者可能更熟悉"甘草提取物"而非单体成分。

7. 总结与展望

优势总结

  • 证据充分的抗炎和美白机制
  • 安全性高,适合敏感肌使用
  • 多功效合一的活性成分

研究空白

  • 抗衰老功效需要更多临床验证
  • 与其他美白成分的最佳配比研究不足

未来方向

开发新型衍生物以提高生物利用度,探索在玫瑰痤疮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的应用潜力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