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季戊四醇三-聚羟基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三-聚羟基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三-聚羟基硬脂酸酯
中文名:二聚季戊四醇三-聚羟基硬脂酸酯
英文名:DIPENTAERYTHRITYL TRI-POLYHYDROXYSTEAR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聚季戊四醇三-聚羟基硬脂酸酯(Dipentaerythrityl Tri-Polyhydroxystearate)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
INCI名称: Dipentaerythrityl Tri-Polyhydroxystearate

化学分类: 多羟基脂肪酸酯类聚合物,属非离子型合成酯

来源与制备

  • 合成途径: 通过季戊四醇衍生物(二聚季戊四醇)与聚羟基硬脂酸酯化反应合成 (参考: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, 2018)
  • 原料纯度: 商业品通常为混合物,含少量未反应单体及副产物 (注:需通过色谱纯化控制残留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作用机制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乳化稳定 分子中多羟基结构与油相形成定向排列,降低界面张力 强(多项配方实验证实)(依据:Colloids and Surfaces B, 2020) 在W/O体系中表现优于传统乳化剂(如氢化蓖麻油) 1-5%
肤感调节 聚合酯链提供渐变式铺展性,减少粘腻感 中等(感官评价数据)(来源:厂商内部测试报告) 与硅油复配可增强丝滑度 0.5-3%
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:羟基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弱(仅体外模型)*注:此宣称缺乏临床证据*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链结构 二聚季戊四醇核 含6个自由羟基,提供亲水端
侧链结构 聚羟基硬脂酸酯(C18) 羟基化程度影响极性(通常2-3OH/链)
分子量分布 800-1200 Da GPC测定多分散指数≤1.3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W/O乳化体系: 与微晶蜡/地蜡协同提升稳定性
  • 防晒产品: 增强二氧化钛分散性
  • 彩妆: 与硅弹性体复配改善延展性

增效组合

  •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: 降低体系黏度
  • 植物甾醇: 可能增强液晶结构形成 (注:需进一步验证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1(安全)(参考:CIR 2019年度报告)
  • 致痘性: 低(分子量>500 Da不易渗入毛囊)
  • 眼刺激: 未稀释品可能引发轻度刺激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 正常至干性皮肤
  • 慎用: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商业宣传策略

  • 宣称重点: "天然衍生"(尽管为全合成)注:营销术语需谨慎解读
  • 价格定位: 中高端(约€120/kg)

7. 总结与展望

作为多功能酯类乳化剂,该成分在稳定性与肤感调节方面表现突出,但需注意:

  • 优势: 宽pH耐受性(3-9),兼容性强
  • 局限: 高添加量可能影响防晒剂SPF值
  • 研究方向: 需开展更多人体功效验证试验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