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
二聚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

中文名:二聚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
英文名:DIPENTAERYTHRITYL TETRAISO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, 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二聚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二聚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isostearate)
化学类别与来源
- 类别:合成酯类化合物
- 来源:通过季戊四醇与异硬脂酸的酯化反应合成(注:异硬脂酸通常源自植物油的异构化处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
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通过填充角质层间隙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,形成非封闭性薄膜 | 强 (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证实酯类润肤机制) | 分子量(约1200)使其具有适中渗透性,不与角质层强烈结合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5) |
粘度调节 | 支链结构破坏分子间规整排列,降低体系结晶倾向 | 强 (流变学测试证实) | 可使硅油体系粘度降低40-60%而不影响铺展性(参考:Cosmetics & Toiletries, 2018) |
抗氧化增效 | 可能通过稳定脂溶性抗氧化剂(如VE)的分子环境 | 理论推测 (需更多研究) | 体外实验显示可延长VE活性15-20%,但人体验证不足(来源:厂商内部测试报告)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体结构 | 季戊四醇二聚体核心 | 提供4个酯化位点,增强分子稳定性 |
侧链特征 | 异硬脂酸(C18)支链 | 甲基分支位置影响结晶温度(-20℃至5℃) |
分子参数 | 平均分子量~1200Da | 介于传统酯类(400Da)与聚酯(>2000Da)之间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场景
- 彩妆产品:睫毛膏(占比3-8%)、唇膏(5-15%)
- 防晒体系:与无机防晒剂协同改善铺展性
- 高端护肤:替代传统矿物油的无油腻感基剂
增效组合
-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:1:2比例时可降低体系黏度达70%
- 纳米二氧化钛:减少颗粒团聚现象(依据:Colloids and Surfaces B, 2020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 (2015年评估,使用浓度≤15%)(参考:CIR Final Report, 2015)
- 致痘性:低 (comedogenicity score 1)
- 眼刺激:未稀释形式可能引起轻微刺激
适用人群
- 推荐:中性至干性肌肤
- 谨慎:脂溢性皮炎急性期
- 禁忌:对酯类化合物过敏史者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价格区间:中高端(>$30/50ml)
- 宣称重点:"轻盈润肤""硅油替代""无厚重感"
认知调研
2022年消费者调查显示:
- 68%用户感知到"更易推开"的特性
- 仅29%能正确识别该成分作用(来源: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, 2022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
- 平衡了润肤性与清爽度的分子设计
- 在哑光产品开发中显示独特价值
研究空白
- 长期使用(>6个月)对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
- 与新型防晒剂的兼容性数据有限
发展方向
可持续版本(生物基异硬脂酸来源)正在研发中,预计碳足迹降低40%(厂商披露信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