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季戊四醇五羟基硬脂酸酯/五异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五羟基硬脂酸酯/五异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五羟基硬脂酸酯/五异硬脂酸酯
中文名:二聚季戊四醇五羟基硬脂酸酯/五异硬脂酸酯
英文名:DIPENTAERYTHRITYL PENTAHYDROXYSTEARATE/PENTAISOSTEAR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聚季戊四醇五羟基硬脂酸酯/五异硬脂酸酯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
INCI名称: Dipentaerythrityl Pentahydroxystearate/Pentaisostearate

化学分类: 多元醇脂肪酸酯(Polyol Fatty Acid Ester),属非离子型合成酯类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合成路径: 通过季戊四醇(Pentaerythritol)二聚化后与羟基硬脂酸(Hydroxystearic Acid)及异硬脂酸(Isostearic Acid)酯化反应制得 (参考: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, 2018)
  • 商业化生产: 主要供应商包括Croda、Evonik等特种化学品公司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功效与科学机制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乳化稳定 分子中亲水羟基与疏水长链协同作用,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高(多项配方实验验证) 在W/O乳液中表现优于传统乳化剂如蜂蜡 1-5%
肤感调节 异硬脂酸支链结构阻碍分子紧密排列,降低黏腻感 中(流变学测试+志愿者评估) 显著改善膏体铺展性,提升"丝滑感" 3-8%
"屏障修复" 理论推测:羟基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低(仅体外模型数据) *注: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* 未知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
乳化稳定性研究显示,该成分在W/O体系中能形成更小的液滴尺寸(D[3,2] < 2μm),且经3个月稳定性测试无相分离。羟基硬脂酸部分可能与水相形成氢键网络,而异硬脂酸链提供空间位阻稳定性 (依据:Colloids and Surfaces B: Biointerfaces, 2020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结构 二聚季戊四醇骨架 含6个自由羟基,分子量~600Da
酯化部分 五羟基硬脂酸酯 提供亲水性(HLB≈5)
酯化部分 五异硬脂酸酯 支链C18酸,降低结晶倾向

关键理化参数

  • 熔点: 45-55℃(取决于异构体比例)
  • 酸值: <2 mg KOH/g
  • 羟值: 80-120 mg KOH/g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领域

  • 防晒产品: 与无机防晒剂(如氧化锌)协同提升分散性
  • 彩妆: 与硅油复合改善延展性
  • 高油份膏霜: 替代部分矿油减少厚重感

增效组合

  • + 环戊硅氧烷: 提升挥发速率,降低残留
  • + 聚甘油类乳化剂: 构建多重乳液体系
  • + 神经酰胺: *理论可能增强屏障功能*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目前无专项评估,但同类酯类普遍认为安全 (参考:CIR 2016年多元醇酯类综述)
  • 刺激性: 兔眼测试显示无刺激性(0.5%溶液)
  • 致痘性: 支链结构降低毛孔堵塞风险(comedogenicity评分≈1)

适用人群限制

  • 慎用: 对脂肪酸酯类过敏者(罕见)
  • 孕妇: 无明确禁忌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宣称重点: "轻质保湿"、"哑光肤感"、"无油配方"
  • 价格区间: 中高端($30-$80/50ml)

消费者反馈分析

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:

  • 正面评价(72%): 不黏腻、吸收快
  • 负面评价(8%): 个别敏感肌出现轻微泛红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

  • 兼具乳化与肤感调节的多功能原料
  • 化学结构可调控性强(羟基/支链比例可调)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*需验证的领域:* 屏障修复作用的临床研究
  • 纳米乳化系统的应用潜力

结论: 该成分在配方技术上成熟,但功效宣称需更多人体数据支持,建议厂商提供更完整的in vivo测试报告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