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亚油酸/丁二醇共聚物
二聚亚油酸/丁二醇共聚物

中文名:二聚亚油酸/丁二醇共聚物
英文名:DILINOLEIC ACID/BUTANEDIOL COPOLYMER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聚亚油酸/丁二醇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INCI名称: Dimer Dilinoleic Acid/Butylene Glycol Copolymer
- 化学类别: 合成酯类共聚物(脂溶性高分子聚合物)
- CAS号: 不唯一(因聚合度差异可能存在多种CAS)
来源与制备
通过二聚亚油酸(植物油衍生脂肪酸二聚体)与丁二醇的缩聚反应合成,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调控分子量与酯化度 (依据:聚合物化学合成文献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成膜与封闭 | 高分子链形成三维网状结构,降低经皮水分散失 | 强(多项仪器测试证实) | 可降低TEWL达30-50%(浓度依赖) | 1-5% |
肤感调节 | 分子结构兼具极性与非极性片段,平衡铺展性与粘附性 | 中(主观评估+流变学数据) | 赋予产品"丝滑不粘腻"特性 | 0.5-3% |
抗氧化辅助 | 可能通过物理隔离减少氧化应激 | 弱(仅体外实验) | 需与经典抗氧化剂联用 | 无明确数据 |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成膜机制:共聚物中的长链烷基(来自二聚亚油酸)与皮肤脂质相容性强,而丁二醇片段提供适度亲水性,形成透气性薄膜。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能填补角质层不平整处 (参考: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研究)。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链结构 | 二聚亚油酸单元 | C36长链二羧酸,高度疏水 |
连接单元 | 丁二醇酯键 | 提供分子柔韧性 |
端基 | 羟基/羧基(未完全酯化) | 影响极性平衡 |
关键结构特征
- 分子量分布: 通常2000-5000 Da(影响成膜性与渗透性)
- 酯化度: 控制游离羧基数量(影响乳化稳定性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膏霜类: 提供长效滋润感(常与乳木果油配伍)
- 防晒产品: 增强防水性(与有机防晒剂相容性好)
- 彩妆底霜: 改善硅油体系的附着性
增效组合
- 神经酰胺: 协同修复屏障(物理-生物双重作用)
- 挥发性硅油: 抵消初期粘腻感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 1(安全使用)(参考:2016年CIR最终报告)
- 致痘性: 低(分子量过大难以堵塞毛孔)
- 敏感肌测试: 48小时封闭斑贴阴性率>95%
使用限制
避免与强阳离子体系直接混合(可能产生絮凝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宣称趋势
- 高端线: 强调"科技感"与"定制肤感"
- 部分品牌夸大: "仿生皮肤结构"等概念缺乏直接证据
消费者反馈分析
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:83%用户认可其"不泛油光"特性,但12%抱怨高温环境下偶有闷热感 (来源: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Forum数据)。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
- 多功能性基质成分(兼顾功效与配方架构)
- 良好的安全记录
未来方向
需更多分子量-功效关系研究,以及针对湿热气候的改性开发 (当前研究多基于温带条件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