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亚油醇二聚亚油酸酯
二聚亚油醇二聚亚油酸酯

中文名:二聚亚油醇二聚亚油酸酯
英文名:DIMER DILINOLEYL DIMER DILINOLE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, 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二聚亚油醇二聚亚油酸酯 (Dilinoleic Acid/Dilinoleyl Alcohol Copolymer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linoleic Acid/Dilinoleyl Alcohol Copolymer
CAS号: 125804-16-4
分子式: 复杂聚合物,无固定分子式
来源与制备
二聚亚油醇二聚亚油酸酯是通过以下步骤合成的酯类聚合物:
- 原料来源: 通常衍生自植物性亚油酸(如红花籽油或葵花籽油)
- 合成过程: 亚油酸二聚化 → 氢化还原为二聚亚油醇 → 与二聚亚油酸进行酯化反应
- 纯化方法: 分子蒸馏去除未反应单体及低分子量副产物 (参考: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' Society, 2003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皮肤屏障修复 | 模拟天然皮肤脂质结构,增强角质层板层体有序排列 | ★★★☆ (体外+离体皮肤模型) | 可提升角质层水合度23-28% (vs.对照组) (依据:Dermat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, 2015) | 1-5% |
封闭性保湿 | 形成疏水膜层,TEWL降低率达40-60% | ★★★★ (多项临床测试) | 效果优于矿物油但轻于凡士林 (参考: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, 2018) | 2-8% |
抗氧化辅助 | 可能通过双键结构捕获自由基 | ★☆ (初步体外证据) | ORAC值显示中等抗氧化活性 (需更多验证) | 未确定 |
抗衰老 | 厂商宣称可刺激胶原合成 | ★ (仅细胞实验) |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Ⅲ型胶原mRNA上调1.5倍 (来源:厂商内部资料) | 未验证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要聚合物 | C36二聚亚油酸酯 | 分子量500-800Da,粘度150-300cP (25℃) |
残留单体 | 亚油酸/亚油醇 | 含量<0.5%,需严格管控 (依据:ISO 16128标准) |
氧化产物 | 过氧化物/醛类 | 需监测酸值(≤2)和过氧化值(≤5meq/kg) |
分子结构特征
- 碳骨架: C36长链酯聚合体,含2-4个双键/分子
- 立体构型: 以顺式构型为主 (cis,cis-9,12)
- 聚合度: 平均2-4个重复单元 (参考: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, 2007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配方类型
- 主要应用: 膏霜(25-35%)、唇部产品(15-25%)、防晒(5-15%)
- 特殊应用: 微乳体系(3-8%)、彩妆定型剂(10-20%)
典型协同组合
- 屏障修复: 神经酰胺NP + 胆固醇 + 游离脂肪酸 (摩尔比3:1:1)
- 保湿增效: 透明质酸钠(0.1-0.5%) + 甘油(5-10%)
- 稳定性提升: 生育酚(0.05-0.1%) + BHT(0.01%) (依据:Cosmetics & Toiletries, 2016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1 (安全,最高等级) (参考:CIR 2019最终报告)
- 刺激性: 兔眼测试显示无刺激 (0.5%溶液)
- 致敏性: HRIPT测试阴性 (10%浓度)
适用人群
- 推荐: 干性/极干性皮肤、屏障受损皮肤
- 慎用: 油痘肌(可能致闭口)、对酯类敏感者
- 孕妇: 无明确禁忌 (但缺乏专项研究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价格区间: 中高端 (原料成本$80-120/kg)
- 宣称重点: "植物来源屏障修复科技"、"仿生脂质"
消费者调研
- 认知度: 仅7%消费者知晓该成分 (来源: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)
- 使用体验: 82%用户认可其保湿效果,但15%报告油腻感
7. 总结与展望
当前优势
- 卓越的封闭性与屏障修复功能的平衡
- 良好的配方兼容性和稳定性
未来方向
- 需更多临床级抗衰老证据
- 开发低粘度版本以适应清爽型配方
- 探索与微生物组研究的关联性 (新兴领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