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

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
中文名: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
英文名:DIPENTAERYTHRITYL TETRAHYDROXYSTEARATE/TETRAISOSTEAR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, 肌肤调理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二聚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/四异硬脂酸酯 (INCI: Di-Pentaerythrityl Tetra-Hydroxystearate/Tetra-Isostearate)

化学类别与来源

  • 类别:合成酯类化合物(多元醇与脂肪酸的酯化产物)
  • 来源:通过季戊四醇与羟基硬脂酸/异硬脂酸的酯化反应合成 (依据:酯化反应原理及化妆品原料合成文献)

物理性质

  • 外观: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
  • 溶解性:脂溶性,不溶于水
  • 熔点:约40-60°C(具体取决于异构体比例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主要作用机制

作为成膜剂润肤剂,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:

  • 物理屏障形成: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,减少水分流失
  • 填充效应:通过填充角质层间隙改善皮肤纹理

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
保湿 形成疏水膜减少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强(体外&人体测试) 可使TEWL降低15-30% (参考:2018年皮肤屏障功能研究)
改善肤质 填充角质层不平整处 中等(体外&临床观察) 可暂时性减少细纹可见度 (依据: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)
"抗衰老" 仅通过物理性填充 注:无细胞层面抗衰证据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
研究表明其保湿功效主要通过:1)形成半封闭性膜结构;2)与皮脂相容性好,能增强屏障完整性。改善肤质效果在5%浓度以上显著,但持续时间有限(约4-6小时)。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四羟基硬脂酸酯 季戊四醇四羟基硬脂酸酯 极性较高,亲肤性更好
四异硬脂酸酯 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 分支结构,肤感更轻盈

结构特征

  • 分子量:约1000-1200 Da
  • 酯键数量:4个(每个季戊四醇单元)
  • 异构体:因硬脂酸/异硬脂酸比例不同存在多种结构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

  • 彩妆产品:膏霜、唇膏(提升延展性)
  • 防晒产品:增强防水性
  • 抗衰老面霜:与其他活性成分配合

协同成分

  • 硅油:改善铺展性和清爽度
  • 神经酰胺:协同增强屏障修复
  • 抗氧化剂:与维E衍生物有良好相容性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使用浓度≤10%) (参考:2019年CIR评估报告)
  • 致痘性:低(comedogenic rating 1-2)
  • 刺激性:极低(适合敏感肌)

适用性限制

  • 油性皮肤建议夜间使用
  • 可能与某些防晒剂存在相容性问题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高端抗衰/保湿产品
  • "无硅油"配方替代选择

消费者认知

常被宣传为"植物来源"成分,实际为全合成。消费者对其"非油腻"特性评价较高。

7. 总结与展望

优势总结

  • 多功能润肤酯,安全性高
  • 良好的配方兼容性

未来方向

开发异构体比例可控的定制化产品,可能优化肤感表现 (注:目前仅有理论可能性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