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季戊四醇六 C5-9 酸酯类
二聚季戊四醇六 C5-9 酸酯类

中文名:二聚季戊四醇六 C5-9 酸酯类
英文名:DIPENTAERYTHRITYL HEXA C5-9 ACID ESTERS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聚季戊四醇六 C5-9 酸酯类专业科学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二聚季戊四醇六 C5-9 酸酯类(INCI: Dipentaerythrityl Hexacaprylate/Hexacaprate)属于合成酯类化合物,由季戊四醇衍生物与C5-9脂肪酸酯化形成。
来源与制备
- 工业来源: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,原料为季戊四醇和C5-9脂肪酸(主要为辛酸/癸酸混合物)(参考:化妆品原料合成技术手册, 2018)
- 纯度标准:化妆品级需满足>99%纯度,游离脂肪酸含量<0.5%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简述 |
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通过填充角质层间隙降低经皮水分损失(TEWL) | 强(多项体外/临床研究) | 2015年皮肤屏障研究显示其TEWL降低率达18-22%(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, 2015) |
"抗氧化辅助" | 可能通过酯键稳定自由基 | 理论推测(无直接证据) | *注:此机制基于分子结构分析,缺乏实验验证*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二聚季戊四醇六辛酸酯 | 分子量≈1200,粘度25℃时~180cP |
副产物 | 单季戊四醇酯类 | 含量<1%,可能影响肤感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领域
- 防晒产品:与二氧化钛/氧化锌协同提升铺展性
- 彩妆:作为硅油替代物用于长效持妆配方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- CIR评估:2019年认定为安全使用浓度≤15%(CIR Final Report, 2019)
- 致痘性:comedogenicity评级2(中等偏低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多被宣传为"植物来源替代性酯类",但实际上为全合成原料*注:部分厂商存在误导性宣传*
7. 总结与展望
作为多功能合成酯,其在稳定性方面优于天然油脂,但需进一步研究其长期皮肤累积效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