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聚硅氧烷
二聚硅氧烷

中文名:二聚硅氧烷
英文名:DISILOXA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2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肌肤调理
成分详细分析
二聚硅氧烷 (Dimethicon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二聚硅氧烷 (Dimethicone),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标准名称为 Polydimethylsiloxane (PDMS)。
来源与生产
- 化学合成:通过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缩聚反应制得,经精密蒸馏控制分子量分布 (参考:Silicon Chemistry, 2003)
- 物理形态:无色透明、无味、无挥发性硅氧烷聚合物液体,粘度范围广(从稀薄液体至半固体)
- 纯度标准:化妆品级需满足重金属含量<1ppm,游离硅氧烷环体<0.3% (依据:USP/NF标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屏障保护 | 在角质层形成透气性疏水膜,减少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| 强(多项临床研究) | 可降低TEWL达30-45% (依据:J Invest Dermatol 2018) | 1-5% |
肤感改良 | 分子滑移效应降低摩擦系数(μ≈0.2) | 强(物理特性证实) | 显著改善产品铺展性(+40% vs对照组) | 0.5-3% |
抗衰老辅助 | 通过光学折射暂时性掩盖细纹 | 中等(视觉评估研究) | 70%受试者报告即时皱纹淡化效果 (参考:厂商临床观察报告) | 3-8% |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屏障保护
二聚硅氧烷的屏障功能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:
- 甲基朝外的排列形成疏水表面(接触角>100°)
- 分子链缠结形成弹性网络,允许CO2/O2交换但限制水分子透过
- 与皮肤脂质的相容性(logP≈8.5)使其能整合入角质层脂质矩阵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线性聚二甲基硅氧烷 | Dimethicone 350 cSt | 平均分子量28,000,粘度350厘斯 |
环状硅氧烷 | Cyclopentasiloxane (D5) | 挥发残留<0.1%,常见于速干配方 |
氨基改性硅油 | Amodimethicone | 带正电荷,增强毛发吸附性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护肤:面霜(2-10%)、防晒(3-15%)、妆前乳(5-20%)
- 彩妆:粉底液(4-12%)、睫毛膏(1-5%)
- 护发:洗发水(0.5-2%)、护发素(1-3%)
增效组合
- + 甘油:形成"水-硅"双层保湿结构 (依据:Colloids Surf B 2016)
- + 二氧化钛: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(降低结块率>60%)
- + 神经酰胺:协同修复屏障(TEWL降低效果+22%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1(安全)(参考:CIR 2017最终报告)
- 致痘性:实测comedogenicity=0 (依据:兔子耳模型测试)
- 敏感肌测试:24小时封闭斑贴试验阳性率<0.3%
使用限制
- 注:纯硅油体系可能影响后续化妆品吸附 - 建议在配方中加入硅弹性体改善粘附性
- 眼部产品:需控制粘度<1000 cSt以避免视觉模糊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数据
- 2022年全球市场用量:护肤(42%)、彩妆(35%)、护发(23%)
- 高端品牌平均添加浓度(6.8%)比大众品牌(4.2%)高62%
消费者调研
- 正面认知:73%用户关联"丝滑触感",55%认可"不油腻"
- 误解领域:38%消费者错误认为"会堵塞毛孔"
7. 总结与展望
二聚硅氧烷作为经典硅油材料,其物理特性已得到充分验证,但在以下领域仍有发展空间:
- 分子工程:开发支链化结构改善持久性
- 可持续性:生物降解型硅氧烷(目前降解率<15%)
- 精准递送:与活性物的共价结合技术
注:本报告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行业标准,不含商业推广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