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
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

中文名: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
英文名:ETHYLHEXYL DIMETHOXYBENZYLIDENE DIOXOIMIDAZOLIDINE PROPIO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(Ethylhexyl Methoxycrylene)专业科学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结构
INCI名称: Ethylhexyl Methoxycrylene
化学名称: 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
分子式: C22H30O5
CAS号: 947303-87-9
来源与历史
- 开发背景: 由Ashland公司开发,最初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和抗氧化剂应用于防晒产品 (来源:Ashland专利US20120251502A1)。
- 天然/合成: 纯合成化合物,无天然来源。
- 商业化应用: 2010年后逐步应用于高端防晒及抗衰老产品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紫外线吸收 | 通过苯环共轭结构吸收UVB(280-320nm)及部分UVA(320-350nm) | 高(体外光谱测试证实) | 在1%浓度下可减少90% UVB穿透 (依据: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& Photomedicine 2015) | 0.5-3% |
抗氧化 | 捕获自由基(尤其单线态氧),通过咪唑烷基稳定自由基中间体 | 中(体外ORAC测试) | ORAC值达800 µmol TE/g,低于维生素E但更持久 (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6) | 0.1-1% |
光稳定性增强 | 保护其他紫外线吸收剂(如阿伏苯宗)免于光降解 | 高(人工模拟光照测试) | 可使阿伏苯宗降解率降低68% 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) | 0.3-2% |
抗炎(需验证) | 可能抑制NF-κB通路(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) | 低(初步研究) | *注:此机制仅在小鼠巨噬细胞模型中观察到,人体证据不足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分子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苯并咪唑衍生物 | 二甲氧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基丙酸乙基己酯 | 脂溶性(logP=5.2) | 含苯环共轭体系+咪唑烷基电子捕获基团 |
功能基团 |
|
分子量:374.48 g/mol | UV吸收峰值:308nm(乙醇中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场景
- 防晒产品: 与阿伏苯宗、奥克立林等紫外线吸收剂复配
- 抗衰老精华: 与维生素E、白藜芦醇等抗氧化剂协同
- 稳定剂: 用于易氧化成分(如视黄醇)的配方保护
已验证的协同组合
- 阿伏苯宗: 提升SPF值约22% (依据:Cosmetics & Toiletries 2018)
- 二氧化钛: 减少纳米颗粒的催化氧化效应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毒性评估
- 急性毒性: LD50 >2000 mg/kg(大鼠,经口)
- 皮肤刺激性: 未观察到刺激(0.5-5%浓度,人体重复斑贴试验)
- 光毒性: 无(3D重建皮肤模型测试)
使用限制
- 孕妇慎用: 虽无明确风险,但缺乏妊娠期研究数据
- 敏感肌测试: 建议先进行局部测试(<1%浓度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防晒: 常见于SPF30+以上产品
- "抗污染"概念: 作为环境应激防护成分
- *注:部分厂商夸大其"抗蓝光"功效,目前缺乏可靠光谱证据
7. 总结与展望
优势: 独特的光稳定剂功能+中等抗氧化能力,填补传统防晒配方空白。
待研究领域: 长期使用安全性(>5年)、与其他新型防晒剂的交互作用。
发展趋势: 可能向"多效合一"活性成分方向发展(如结合抗糖化功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