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甲基硬脂基胺
二甲基硬脂基胺

中文名:二甲基硬脂基胺
英文名:DIMETHYL STEARAMI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4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抗静电
成分详细分析
二甲基硬脂基胺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methyl Stearyl Amine (二甲基硬脂基胺)
CAS号: 124-28-7
化学式: C20H43N
来源与制备
- 天然来源: 通常为全合成产物,自然界中无直接对应物 (依据:化学合成数据库)
- 工业制备: 通过硬脂胺(stearyl amine)与甲醛在还原条件下甲基化反应制得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阳离子表面活性 | 通过带正电荷的氨基与带负电的角质层/毛发结合,改善吸附性 | 强 (多项体外验证) | 电镜观察证实其在毛发角质层的定向排列 (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05) | 0.1-2% |
调理功能 |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,形成分子膜改善手感 | 中等 (离体测试) | 摩擦系数降低达40% (vs. 对照组) 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0) | 0.5-3% |
抗静电宣称 | 理论上可通过电荷中和减少静电积累 | 弱 (仅厂商数据) | *注:缺乏独立验证的湿度控制条件下测试数据*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叔胺类化合物 | 二甲基硬脂基胺 | 分子量297.56 g/mol,logP≈8.3 (高亲脂性) |
衍生物风险 | N-亚硝胺杂质 | 可能存在的工艺副产物,需严格质量控制 (参考:CIR安全评估指南) |
结构活性关系
- C18烷基链: 提供优异的脂溶性及与角质层的亲和力
- 二甲基氨基: 决定阳离子特性,pH依赖性质子化程度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护发素/发膜 (出现频率>60%) (基于2022年市场产品分析)
- 染发剂辅助系统 (作为电荷调节剂)
- 少数护肤乳液 (需注意皮肤耐受性)
增效组合
- 硅油类: 共同构建疏水保护膜 (协同降低摩擦系数达27%)
- 阴离子 surfactants: 通过电荷复合形成更稳定沉积层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估: 安全浓度≤5% (仅限冲洗类产品) (CIR, 2016)
- 潜在刺激: 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完整性 (浓度>1%时)
适用人群警示
- 避免人群: 受损皮肤、湿疹患者
- 特殊注意: 眼部黏膜接触风险 (需配方缓冲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商业宣传特征
- 高频宣称词: "深层修复"、"柔顺科技" (注:多为营销术语,与具体机制无直接对应)
- 实际功能定位: 工业界主要用作性价比高的阳离子调理剂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评价
作为经典阳离子调理剂,其在护发领域的功效有充分实证,但护肤应用存在局限。需警惕商业宣传中对基础功能的过度包装。
研发趋势
- 分子修饰: 开发低刺激衍生物 (如季铵盐化)
- 杂质控制: 响应日益严格的亚硝胺监管要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