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
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

中文名: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
英文名:SILICA DIMETHYL SILYL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methicone/Vinyl Dimethicone Crosspolymer (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)
CAS号: 68937-54-2
化学分类: 有机硅聚合物(硅氧烷衍生物)
原料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方式: 通过二甲基硅氧烷与硅石(二氧化硅)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(依据:有机硅化学工业合成手册)
- 物理形态: 白色至半透明粉末或颗粒,粒径通常为1-20μm
- 纯度标准: 化妆品级要求重金属含量<10ppm,游离硅氧烷残留<0.5% (参考:ISO 16128天然指数认证标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控油与哑光效果 | 通过多孔网状结构吸附皮脂,同时降低皮肤表面光散射 | ★★★☆ (多项临床观察研究) | 4小时油脂吸附率可达68% (vs 普通硅石45%) (依据:2018年JCD发表的双盲对照试验) | 2-8% |
柔焦填充毛孔 | 球形颗粒在皮肤表面形成光散射层,视觉上模糊纹理 | ★★★☆ (光学模拟与临床评估一致) | 可减少毛孔可见度约40-60% (依赖粒径分布) | 3-10% |
抗氧化辅助 | 可能通过物理屏障减少环境氧化物质渗透 | ★☆☆☆ (仅体外实验) |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对PM2.5的阻隔率约15%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硅氧烷骨架 |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| 分子量1k-10k Da,含Si-O-Si主链 | 提供柔韧性和疏水性 |
交联节点 | 硅石(SiO₂)核心 | 粒径50-200nm,表面羟基化 | 形成三维网状支撑结构 |
表面修饰基团 | 甲基/乙烯基 | 接触角>110° (超疏水) | 决定与油脂的亲和性 |
关键理化参数
- 比表面积: 200-400m²/g (BET法测定)
- 孔隙率: 0.5-1.2cm³/g (汞压法测定)
- 热稳定性: 分解温度>300℃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体系
- 控油妆前乳/粉底: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配伍性最佳
- 哑光防晒产品: 可与氧化锌协同优化肤感
- 持久型彩妆: 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增强附着性
增效组合
协同成分 | 作用原理 | 最佳比例 |
---|---|---|
尼龙-12 | 提升吸油容量并改善铺展性 | 1:1至1:2 |
月桂酰赖氨酸 | 降低粉末感,增强丝滑度 | 0.5-1.5%添加量 |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 1级安全(最高级)(参考:2016年化妆品成分评估报告)
- 致痘性: 非comedogenic (兔耳测试0级)
- 眼周使用: 需控制粒径>5μm以避免刺激
适用人群注意事项
- 油性/混合肌: 首选含该成分的控油产品
- 敏感肌: 建议先进行斑贴测试
- 厂商宣称的"抗衰老"功效需谨慎评估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该成分在以下产品类别中渗透率显著:
- 亚太区哑光粉底(占新品35%)
- 男士控油护肤品(2022年增长42%)
- 注:部分品牌过度宣传其"纳米级毛孔修复"功能缺乏足够证据
消费者调研数据
感知功效 | 认可度 | 主要误解 |
---|---|---|
即时哑光效果 | 89% | 与长期控油效果混淆 |
毛孔视觉缩小 | 76% | 误认为实际改变毛孔结构 |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: 兼具物理吸附能力和光学修饰特性,是功能性化妆品的重要载体材料。
研发方向: 表面改性技术(如引入氨基或羧基)可能拓展其活性成分缓释应用 (注: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)。
市场挑战: 需加强消费者教育,区分即时修饰效果与实际皮肤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