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甲基棕榈基胺
二甲基棕榈基胺

中文名:二甲基棕榈基胺
英文名:DIMETHYL PALMITAMI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3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抗静电, 乳化剂
成分详细分析
二甲基棕榈基胺 (Dimethyl Palmitamin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methyl Palmitamine
化学名: N,N-二甲基十六烷基胺
CAS号: 112-69-6
分子式: C18H39N
来源与制备
- 天然来源: 自然界中微量存在于某些植物脂质中,但商业用途多为合成产物。
- 合成路径: 通过棕榈酸(十六烷酸)衍生化反应制备:
1. 棕榈酰氯与二甲胺缩合
2. 后续还原胺化反应 (参考:有机合成化学手册, 第5版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理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阳离子表面活性 | 通过季铵基团与角质层负电荷结合,降低表面张力 | ★★★☆ (体外实验充分证实) | 电泳实验显示Zeta电位改变 (pH 5.5时+32mV) (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, 2018) | 0.1-2% |
头发调理剂 | 在发丝表面形成阳离子膜,中和静电 | ★★★☆ (多项临床测试) | 梳理性提升47% vs 对照组 (Cosmetic Science Forum, 2020) | 0.5-3% |
皮肤屏障修复 | 理论推测可能促进脂质排列,但机制不明 | ★☆☆☆ (仅体外初步研究) | 人工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% (p=0.07)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叔胺类表面活性剂 | 二甲基棕榈基胺 | 熔点42-45℃,logP≈6.2 | C16烷基链 + N(CH3)2极性头 |
常见衍生物 | 季铵盐形式(如氯化物) | 水溶性增强,更稳定 | N+(CH3)2R X-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体系
- 洗发水/护发素: 作为头发抗静电剂,常与以下成分协同:
- 硅油(聚二甲基硅氧烷) - 提升滑顺感
-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(SLES) - 通过电荷中和降低刺激
- 皮肤清洁产品: 用量通常<1%,需注意:
- 避免与高浓度果酸(pH<3.5)配伍 (可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毒理学评估
- 急性毒性: LD50 (大鼠经口) >2000mg/kg (ECHA注册数据)
- 皮肤刺激性: 浓度>5%可能引起轻微红斑 (OECD 404测试)
- 生态毒性: 对水蚤EC50=8.2mg/L(需污水处理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主要作为功能性调理剂出现在以下产品类型:
- 高端护发产品(宣称"抗毛躁")
- 部分宣称"温和清洁"的沐浴露 (实际温和性取决于整体配方)
7. 总结与展望
科学共识: 作为阳离子调理剂效果明确,但皮肤护理功效需更多证据。
潜在研究方向: 与神经酰胺的协同屏障修复作用、新型季铵盐衍生物开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