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 8

黄 8

黄 8
中文名:黄 8
英文名:YELLOW 8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黄 8 (CI 19140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CI 19140 (FD&C Yellow No. 5, Tartrazine)

化学分类

吡唑啉酮类合成偶氮染料

来源与制备

通过苯肼对羟基酒石酸进行重氮化反应,再与1-(4-磺基苯基)-3-羧基-5-吡唑啉酮偶联合成制备 (来源: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注册档案)

物理形态

  • 橙黄色粉末或颗粒
  • 水溶性:易溶于水 (溶解度高)
  • pH稳定性:pH 3-7稳定,强酸/碱条件下分解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产品着色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(428nm),反射黄色光谱 充分证实 通过光学特性实现稳定着色 0.001-0.1%
遮盖肤色瑕疵 通过颜色互补中和皮肤红斑/暗沉 理论推测 基于色彩理论,无直接皮肤作用证据 配方依赖
"抗氧化" 分子结构含偶氮基团(理论可捕获自由基) 厂商宣称 缺乏化妆品相关浓度下的有效证据 不适用
详细作用机制说明:

作为发色团,其偶氮基(-N=N-)和芳香环共轭系统形成电子跃迁轨道,吸收蓝光区域(约428nm波长)光子,反射黄光。分子中的磺酸基(-SO₃H)增强水溶性,使其在含水配方中稳定分散 (依据:光化学特性研究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
主发色体 4,5-二氢-5-氧代-1-(4-磺基苯基)-4-[(4-磺基苯基)偶氮]-1H-吡唑-3-羧酸三钠盐 分子量:534.3 g/mol
λmax:428nm
提供黄色着色
副产物 未反应中间体
(<1%)
包括磺化芳香胺 潜在致敏源
杂质控制 铅(≤20ppm)
砷(≤3ppm)
重金属限量 安全合规指标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水性体系:化妆水、精华液、沐浴露
  • 乳化体系:乳液、膏霜(需预溶解)
  • 清洁产品:洗发水、肥皂(碱性条件下部分降解)

协同成分

  • 蓝色色素(CI 42090):调出绿色色调
  • 氧化铁黄(CI 77492):增强遮盖力和耐光性
  • 螯合剂(EDTA二钠):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

配伍禁忌

  • 强氧化剂:过氧化苯甲酰导致褪色
  • 高浓度电解质:引起盐析沉淀
  •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:电荷中和导致絮凝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法规状态

  • FDA批准:食品/药品/化妆品使用(21 CFR 74.1705)
  • 欧盟EC 1223/2009:附录IV允许使用(最大浓度限制)
  •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准用着色剂(表6)

安全要点

  • 致敏性:约0.1%人群可能诱发接触性荨麻疹 (参考:CIR最终评估报告)
  • 阿斯匹林过敏者交叉反应:风险增加3倍 (依据:临床过敏研究)
  • 光稳定性:UV照射下轻微降解,产物无显著毒性

适用人群警示

  • 禁忌:已知染料过敏者、严重哮喘患者
  • 儿童产品:欧盟要求额外标注"可能影响儿童活动与注意力" (EFSA 2007风险评估)
  • 眼周使用:避免黏膜接触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

  • 大众彩妆:唇膏/眼影调色主力
  • 洁肤产品:赋予"清新感"视觉暗示
  • 药妆领域:掩盖药物异味/颜色

消费者认知趋势

  • 清洁美容运动:合成染料需求下降约15% (2022全球市场调研)
  • 致敏性关注度:产品标签检索量年增30%
  • 天然替代品:姜黄素(CI 75300)等替代品开发活跃

标签标注要求

  • 欧盟:必须标注E102编号
  • 美国:需列明FD&C Yellow No.5
  • 全球:过敏警示声明逐渐强制化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

  • 成本效益比:单位着色成本仅为天然染料的1/20
  • 稳定性:pH 4-7范围内降解率<0.5%/年
  • 显色效率:0.01%浓度即可达到可见黄色

主要局限

  • 过敏风险:敏感人群需严格避免
  • 可持续性挑战:生产废水含难降解芳香胺
  • 清洁美容排斥:73%高端品牌已弃用合成色素 (2023行业白皮书)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超纯化技术:降低副产物致敏性(杂质<50ppm)
  • 微胶囊化:减少皮肤直接接触
  • 生物合成路径:工程菌株发酵生产无致敏性类似物
  • 替代方案:纳米结构显色技术(无需化学染料)

专家建议

在合规浓度(≤0.1%)下,CI 19140仍是安全有效的黄色着色剂,但配方中必须:
1) 添加明确过敏警示
2) 避免与高活性成分(如过氧化物)配伍
3) 在儿童产品中谨慎使用
替代天然色素(如藏红花素)虽可提升产品宣称,但存在色差大、稳定性差、成本高等挑战,需根据产品定位综合权衡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