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 10 色淀
黄 10 色淀

中文名:黄 10 色淀
英文名:YELLOW 10 LAK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黄10色淀 (Yellow 10 Lak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法规标识
INCI名称: Yellow 10 Lake (CI 47005 Lake)
CAS号: 12225-21-7
E编码: E104 (欧盟食品添加剂编码)
来源与生产
黄10色淀是合成喹啉类染料喹啉黄(Quinoline Yellow)与金属盐(通常为铝盐)形成的复合物。其生产过程包括:
- 基础染料合成:通过磺化苯甲醛与2-甲基喹啉缩合反应制备
- 色淀化:染料溶液与氢氧化铝在控制pH条件下沉淀反应
- 后处理:过滤、洗涤、干燥及微粉化处理
注:不同厂商可能使用特定铝盐(如硫酸铝)并控制粒径分布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作为纯物理着色剂,黄10色淀主要通过光学作用实现功能: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色彩修饰 | 光选择性吸收(400-470nm蓝光),反射黄光 | 充分证实 | 通过粒径控制可实现从柠檬黄到金黄的色调变化 | 0.1-5% |
遮盖瑕疵 | 光散射与不透光性 | 充分证实 | 高折射率(约1.7)提供遮盖力 | 3-8% |
*抗氧化保护* | 理论上可能淬灭单线态氧 | 理论推测 | 喹啉结构在体外显示弱抗氧化性,但皮肤渗透性差 | - |
*注:抗氧化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,主要为营销概念*
*注:色淀结构在皮肤表面形成物理屏障,但无生物活性作用*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着色剂 | 二磺酸化喹啉黄铝盐 (Disulfoquinoline Yellow Aluminum Complex) |
分子量:~850Da 密度:1.5-1.8g/cm³ |
载体基质 | 水合氧化铝 (Al₂O₃·nH₂O) |
占比:50-70% 粒径:0.1-10μm |
游离染料 | 未结合的喹啉黄 | 限量:<1%(ISO标准) 水溶性:高 |
杂质控制 | 未反应中间体 重金属(Pb,As) |
铅含量:<10ppm 砷含量:<3ppm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口红(3-12%)、眼影(5-15%)、腮红(2-8%)
- 护肤着色:BB霜(0.5-2%)、防晒霜调色(0.1-1%)
- 洗涤类:彩色沐浴露(<0.1%)
协同增效组合
- 钛白粉(TiO₂):提升遮盖力与明度(建议比例1:2-1:5)
- 红色色淀(如Red 7 Lake):调配橙色调(黄:红=4:1至2:1)
- 硅酮表面处理剂:增强疏水性(适用于长效彩妆)
配伍禁忌
- 强酸性环境(pH<4):可能导致铝基质溶解释出游离染料
- 高浓度螯合剂(如EDTA>0.5%):破坏铝-染料键合结构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结论:"在现行使用条件下安全"(2016年复审确认)(来源:CIR Expert Panel Re-review)
- 欧盟SCCS意见:批准用于非粘膜接触产品,唇部产品限量为0.5%(来源:Regulation (EC) No 1223/2009 Annex IV)
潜在风险因素
- 游离染料迁移:劣质产品可能导致皮肤暂时性黄染
- 眼周应用:粒径>5μm颗粒可能引起机械刺激
- 敏感肌注意:磺酸基团可能诱发极少数人群接触性过敏(依据:Dermatitis. 2017;28(4):282)
适用性指南
- 推荐使用:普通肌肤、油性肌肤(具吸油性)
- 谨慎使用:磺胺类药物过敏者、特应性皮炎急性期
- 孕妇/哺乳期:无系统性吸收证据,外用安全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经济型彩妆:成本仅为天然黄色素(如姜黄素)的1/20
- 快消领域:占合成黄色素市场份额约35%
- 替代趋势:逐渐被更稳定的黄5色淀在高端线替代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正认知:色彩鲜艳度(78%满意度)、性价比(85%认可)
- 负认知:"合成色素"标签导致30%消费者规避(来源:2023年全球美妆成分调研)
- 误解:47%消费者误认为与"喹啉类药物"相关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总结
- 优势:高着色力、优异光稳定性、成本效益显著
- 局限:pH敏感性、高端市场接受度低
- 安全性:在法规框架内使用风险可控
未来发展方向
- 表面改性:开发有机硅/氟聚合物包覆技术增强耐久性
- 生物降解性研究:评估环境累积风险及处理方案
- 精准色调工程:通过纳米级粒径控制实现定制化色谱
替代品进展
天然替代品如黄铁矿氧化物及微藻类胡萝卜素正处于开发阶段,但目前存在稳定性差(天然品褪色率比合成品高8倍)和成本高(约12倍)的瓶颈(依据:J. Cosmet. Sci. 2022;73(5)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