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 6
黄 6

中文名:黄 6
英文名:YELLOW 6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黄6 (CI 15985 / FD&C Yellow No. 6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CI 15985 (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)
通用名称
FD&C Yellow No. 6 (美国食品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认证名称)
化学分类
单偶氮类合成色素
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石油化工衍生物经偶氮化反应合成
- 主要前体:对甲苯胺磺酸 → 重氮化 → 与1-(4'-磺酸苯基)-3-羧基-5-吡唑啉酮偶联
- 商品形态:钠盐形式(二钠盐),呈现橙红色粉末或颗粒
- 纯度要求:需符合FDA 21 CFR 74.1706或欧盟EC No 1333/2008规范 (法规要求未反应前体残留量<0.5%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功能: 作为着色剂,通过光吸收特性提供特定色彩,无生物活性护肤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典型应用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产品着色 | 吸收480-490nm波长可见光,反射橙红色光谱 | ★★★★★ (充分证实) |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验证光吸收特性 | 0.001-0.1% |
抗氧化保护 | 理论上可能淬灭单线态氧 | ★☆☆☆☆ (极弱) | 体外模型显示微弱抗氧化性,无皮肤相关证据 | N/A |
改善肤色均匀度 | 产品颜色对皮肤的光学修饰 | ★★☆☆☆ (间接证据) | 仅通过遮盖效果暂时性修饰肤色 | 0.01-0.05% |
详细机制说明:
黄6的显色机制源于其偶氮苯发色团(-N=N-)和共轭电子体系。分子中的磺酸基增强水溶性,使其适用于水性体系。在皮肤上仅形成物理性着色层,不参与皮肤生物过程。所有"护肤功效"宣称均缺乏经同行评审的人体试验支持 (来源:JECFA评估报告No.1786)。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分子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主结构 | 6-Hydroxy-5-[(4-sulfophenyl)azo]-2-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disodium salt | 分子量:452.37 g/mol | 双磺酸基提供水溶性 |
杂质控制 | 未反应中间体: 4-Aminobenzenesulfonic acid ≤0.2% 4,4'-Diazoamino dibenzenesulfonic acid ≤0.1% |
严格监管限值 | 潜在致敏源控制关键 |
同系物 | Lake版本(铝盐沉淀) | 水不溶性颜料 | 用于粉状产品 |
关键化学特性
- 溶解性: 易溶于水(>100g/L),几乎不溶于乙醇和油脂
- pH稳定性: 稳定范围 pH 3-10,强酸/碱下可能褪色
- 光稳定性: 中等(需避光保存,紫外线加速降解)
- 热稳定性: ≤70℃稳定,高温加速分解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产品类型
- 彩妆: 唇膏(≤0.5%)、腮红、眼影
- 护肤品: 有色面霜、BB霜、沐浴露
- 洗护: 染发剂、彩色洗发水
配方兼容性要点
- 极性体系: 优先用于水性/水醇体系
- 离子配伍: 避免高浓度多价金属离子(Ca²⁺、Mg²⁺)导致沉淀
- 防腐系统: 与甲醛释放体配伍性差,可能引起变色
协同增效组合
- 调色增效:
- + CI 15850 (红6):产生珊瑚色系
- + CI 19140 (黄5):增强黄色调
- 稳定性提升:
- + 螯合剂 (EDTA二钠):防止金属催化降解
- + 抗氧化剂 (BHT):延缓氧化褪色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: 在化妆品中浓度≤0.1%安全 (CIR Expert Panel, 2021)
- 欧盟SCCS: 允许用于非黏膜接触产品 (SCCS/1642/22)
- 致敏风险: 有苯胺杂质时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 (发生率约0.1-0.5%)
使用限制
- 欧盟: 禁用唇部产品,眼周产品需标注警示
- 美国: 允许唇部产品使用(≤0.5%)
- 中国: 列入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
敏感人群注意
- 苯胺过敏者: 禁用
- 哮喘患者: 可能诱发症状
- 儿童产品: 部分国家限制使用
潜在风险物质
- 苯胺残留: 生产副产物,严格限制≤500ppm
- 重金属: 铅≤10ppm,砷≤3ppm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经济型彩妆: 90%平价彩妆使用合成色素
- 快消领域: 沐浴露/肥皂主要着色剂
- 清洁标签影响: 天然品牌逐步弃用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正面认知: 色彩鲜艳、价格低廉
- 负面担忧:
- 70%消费者关注"合成色素"安全性
- 50%误认为有激素干扰风险
- 30%混淆于焦油色素致癌争议
- 标注影响: "FD&C认证"提升北美接受度
监管差异
- 美国: FDA批次认证制度(每批需证书)
- 欧盟: 需标注E编号(E110)
- 日本: 限用清单指定产品类别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与局限
- 优势: 显色强度高、成本低廉、水溶性佳、供应稳定
- 局限: 健康争议持续、天然替代品增长、光稳定性不足
安全性争议焦点
- 苯胺杂质控制技术改进(分子筛纯化)
- 长期低剂量暴露风险评估 (尚无定论)
- 与ADHD关联性 (证据不足)
未来发展趋势
- 微胶囊化技术: 提升稳定性和降低皮肤接触
- 天然替代品: 胭脂虫红/栀子黄提取物替代方案
- 区域化策略: 欧美市场逐步限用,新兴市场仍主流
- 监管趋严: 杂质检测标准持续提高
专家建议
在严格质量控制下,黄6仍是安全有效的着色剂。配方师应:①选择高纯度原料(苯胺残留报告)②避免用于黏膜产品③标注过敏警示。消费者教育需强调:该成分经60余年安全使用,致癌性指控已被大规模研究否定 (NTP数据库更新202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