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-氨基-6-氯-4-硝基苯酚盐酸盐
2-氨基-6-氯-4-硝基苯酚盐酸盐

中文名:2-氨基-6-氯-4-硝基苯酚盐酸盐
英文名:2-AMINO-6-CHLORO-4-NITROPHENOL HCL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2-氨基-6-氯-4-硝基苯酚盐酸盐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别名
2-Amino-6-chloro-4-nitrophenol hydrochloride (INCI标准命名)
- 化学别名:HC Yellow No. 5 hydrochloride, 6-Chloro-2-amino-4-nitrophenol HCl
- CAS号:84539-54-8
- 分子式:C6H6ClN2O3·HCl
天然/合成来源
该化合物为完全合成来源,通过多步有机合成反应制备:
- 以间氯苯酚为起始原料,经硝化、选择性还原及成盐反应制得
- 不存在已知的天然存在形式
主要应用领域
-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的核心显色中间体
- 专业沙龙染发产品
- 家用染发剂套装(通常与过氧化氢配合使用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原理
作为氧化染发中间体,其作用机制基于电化学氧化-偶联反应:
- 在碱性条件下渗透毛小皮进入皮质层
- 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高活性醌亚胺中间体
- 与偶合剂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形成大分子色素
- 最终生成不可溶的靛胺类/靛酚类色素 (分子量500-1000 Da)
功效声明与科学证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持久性金/铜色调染色 | 与间苯二酚等偶合剂反应生成黄红色调大分子色素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
体外实验显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420-450nm,呈暖黄色调 (Draelos, 2005) |
0.1-0.5% (染发剂中) |
白发覆盖率 | 色素分子沉积于毛皮质,光学遮盖白发 | ★★★☆☆ | 临床评估显示90%白发覆盖率 (厂商临床报告) |
0.2-1.0% |
"护发"功能 | 无直接证据 | ★☆☆☆☆ | 注:此宣称缺乏作用机制支持,属市场包装术语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分子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芳香硝基化合物 | 2-氨基-6-氯-4-硝基苯酚 | 分子量:204.59 g/mol (游离碱) pKa:6.8±0.2 logP:1.98 |
• 强吸电子基(-NO2, -Cl)增强反应活性 • 盐酸盐提高水溶性(>50g/L) |
氧化中间体 | 醌亚胺阳离子 | 半衰期:<1秒 氧化电位:+0.45V vs SCE |
• 高亲电性驱动偶联反应 • 反应速率常数k=3.2×103 M-1s-1 |
最终色素 | 苯并噁嗪衍生物 | 分子量:~800Da 消光系数:ε>10,000 |
• 共轭发色团延伸至600nm • 不溶性确保耐洗性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配方应用
- 氧化型染发剂:作为显色剂组分(pH 8.5-10.5)
- 与6%过氧化氢配合使用(1:1-1:2比例)
- 常用浓度:0.05-0.3% (终配方)
关键协同成分
- 偶合剂:间苯二酚(生成红黄色调),1-萘酚(增强铜色调)
- 碱性剂:氨水(打开毛鳞片),MEA(替代氨减轻刺激)
- 抗氧化剂:亚硫酸钠(防止提前氧化)
- 渗透增强剂:苯甲醇,脂肪醇聚醚
配方注意事项
- 需严格隔绝氧气储存(充氮包装)
- 与金属离子(Fe³⁺, Cu²⁺)接触会导致不可控氧化
- 最适pH范围:9.0-9.8 (超出会降低染色效率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毒理学数据
- 急性毒性:LD50(大鼠口服)>2000mg/kg (低急性毒性)
- 皮肤刺激性:1%浓度下兔模型轻度刺激(ECHA数据)
- 致敏性:豚鼠最大化试验(GPMT)阳性率12-15%
- 突变性:Ames试验阴性,无基因毒性证据(来源:SCCS/1602/18)
使用限制与警示
- 欧盟允许最大浓度:0.5% (游离碱计)(法规EC No 1223/2009)
- 禁用人群:头皮破损者,染发剂过敏史者,孕妇(建议)
- 警示标签要求:"含苯胺衍生物,可能致敏"
- 必须进行48小时皮肤过敏测试
环境安全性
- 生物降解性:28天降解率<10%(难降解)
- 水生毒性:EC50(藻类) 8.7mg/L (需废水处理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专业沙龙金铜色系染膏的核心显色剂
- 家用染发剂"自然金棕"色号的关键组分
- 覆盖白发的经济型解决方案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认知度低(通常隐藏在成分表后段)
- 主要关注点:色彩持久度(>85%满意度),白发覆盖力(>90%有效)
- 投诉焦点:头皮刺激(约5%使用者报告),过敏反应(<2%)
市场趋势
- 逐步被分子量更大的低致敏性染料替代(如:HC Yellow 16)
- "氨味减轻"配方中用量增加(因染色效率较高)
- 天然染发剂冲击导致市场份额缓慢下降
7. 总结与展望
综合评估
- 优势:染色效率高,色调稳定性好,成本效益优异
- 局限:致敏风险不可忽视,环境持续性差,消费者认知负面
- 风险/收益比:在监管浓度下可接受,但需严格警示和过敏测试
研究与发展方向
- 微胶囊化技术:减少头皮接触(专利WO2020178792A1)
- 与天然抗氧化剂复配:降低氧化应激损伤(如:迷迭香酸)
- 开发高分子量类似物:保持显色特性同时降低透皮吸收
- 环境友好型替代品研究:生物基偶氮染料方向
专家建议
- 配方中必须添加抗刺激剂(如:双-乙基己基羟苯甲酸丙酯)
- 优先用于冲洗型产品(非驻留型)
- 加强消费者教育:强调48小时过敏测试的必要性
- 逐步向第三代低敏染料过渡的战略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