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性红 195
酸性红 195

中文名:酸性红 195
英文名:ACID RED 195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酸性红 195 (Acid Red 195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标识
酸性红 195 (Acid Red 195) | CAS号: 12220-28-9 | CI号: 18736
来源与生产
- 来源类型:合成有机化合物
- 化学类别:单偶氮类酸性染料
- 生产方法:通过重氮化-偶联反应合成:
- 重氮组分:4-氨基-5-羟基-2,7-萘二磺酸
- 偶联组分:N-(2-羟乙基)-1-萘胺
- 物理形态:暗红色至红棕色粉末或颗粒
主要应用领域
- 核心用途:化妆品着色剂
- 常见产品:
- 染发剂(永久/半永久)
- 口红及唇部产品
- 彩妆(腮红、眼影)
- 沐浴及清洁产品
- 全球监管状态:
-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允许使用(最大浓度限制)
- 美国FDA:批准作为化妆品着色剂
-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列入准用着色剂清单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持久发色(染发产品) | 染料分子渗透毛皮质层,通过离子键/范德华力与角蛋白结合 | 强(充分证实) | 体外测试显示在pH 3-5时对毛发角蛋白亲和力最高(来源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) | 0.1-2.0% |
色彩稳定性 | 磺酸基团增强水溶性,萘环结构提供光稳定性 | 中(实验证实) | 加速老化测试显示优于非磺化偶氮染料(来源:Coloration Technology) | 0.05-1.5% |
"护色修复" | 无明确生物学机制(物理性着色剂) | 弱(厂商宣称) | 注:缺乏对头发结构蛋白修复作用的证据 | N/A |
关键作用特点
- pH依赖性:在酸性环境(pH<5)显色最佳,中和时可能变色
- 分子特性:
- 分子量:556.55 g/mol
- 最大吸收波长:~515-530 nm(橙红色)
- 无生物活性:作为纯着色剂,不参与皮肤代谢过程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结构 | 单偶氮发色团 (-N=N-) |
• 提供红色光谱 • 光稳定性中等 • 易受强氧化还原剂影响 |
亲水基团 | 磺酸基(-SO₃H) 羟基(-OH) |
• 增强水溶性 • 与角蛋白形成离子键 • 降低皮肤渗透性 |
疏水结构 | 萘环系统 | • 提供平面共轭结构 • 增强色牢度 • 分子尺寸:1.2×0.8 nm |
杂质控制 | 未反应中间体 重金属残留 |
• 铅≤20ppm(国际标准) • 砷≤3ppm • 汞≤1ppm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配方应用特点
- 溶解性:易溶于水(>50g/L),微溶于乙醇,不溶于油脂
- pH适应性:最佳pH 3.5-5.5,碱性环境色移(橙→黄)
- 热稳定性:≤70℃稳定,高温加速分解
协同成分系统
- 染发体系:
- 耦合剂:间苯二酚/间氨基苯酚(增强色彩饱和度)
- 氧化剂:过氧化氢(需控制浓度≤3%,防止偶氮键断裂)
- 碱性剂:氨水/MEA(打开毛鳞片,但需pH缓冲)
- 彩妆体系:
- 分散剂:聚山梨醇酯类(防止色素聚集)
- 成膜剂:PVP/丙烯酸共聚物(提升持妆力)
- 抗氧化剂:BHT/生育酚(防止氧化褪色)
配伍禁忌
- 强氧化剂:高浓度过氧化物(>6%)导致不可逆褪色
- 金属离子:Fe³⁺/Cu²⁺催化光降解,需螯合剂(EDTA二钠)
-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:可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: "在现行使用浓度下安全"(来源:CIR 2019)
- SCCS意见: 染发剂中最大允许浓度0.4%(非氧化型)
- 急性毒性: LD50 >2000mg/kg(大鼠,经口)
风险因素
- 皮肤致敏性:
- 豚鼠最大化试验:弱致敏原
- 人体斑贴试验:<0.5%阳性率(来源:Contact Dermatitis)
- 光毒性: 3T3 NRU试验阴性(无光毒性)
- 致粉刺性: 兔耳试验0级(无致粉刺性)
- 渗透性: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表皮渗透率<0.5%
使用限制
- 禁用部位: 眼周粘膜(欧盟规定)
- 特殊人群: 孕妇/哺乳期数据不足(建议谨慎)
- 警示标识: 含苯胺衍生物(欧盟要求标注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应用现状
- 核心定位: 专业染发剂红色系主色料
- 价格区间: 中端($150-250/kg)
- 技术优势:
- 相比天然色素更高的色牢度
- 比碱性染料更低的刺激性
消费者认知趋势
- 正面认知: "色彩鲜艳持久"(主流评价)
- 争议焦点:
- "合成染料安全性"疑虑(尽管通过安全评估)
- "纯植物染发剂"误导性宣传(实际仍含合成染料)
- 清洁美容影响: 部分品牌转向天然替代品(如甜菜根提取物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价值总结
- 核心优势: 高效红色着色剂,具优异水溶性和适中色牢度
- 安全记录: 多年安全应用历史,监管框架完善
- 局限: pH敏感性,强氧化环境不稳定性
未来发展方向
- 微胶囊化技术: 提升氧化稳定性,实现可控释放
- 生物合成路径: 探索酶催化合成减少化学残留
- 安全性研究深化:
- 长期低剂量暴露研究
- 混合染料系统毒理学评估
- 可持续性改进:
- 合成过程绿色化(减少有机溶剂)
- 生物可降解修饰研究(来源:Green Chemistry)
专家建议
- 配方中需严格监控重金属杂质
- 避免与高浓度氧化剂直接配伍
- 染发产品必须标注致敏警示
- 加强消费者教育区分"合成"与"不安全"概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