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

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

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
中文名: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
英文名:CI 75135
别名:β-隐黄质、加密黄质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简介

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,常见于植物如玫瑰果和西红柿中。在护肤品中,它主要作为抗氧化剂,帮助中和自由基,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和环境污染的氧化损伤,从而延缓衰老、减少皱纹和改善皮肤弹性。此外,它可能具有抗炎特性,舒缓敏感肌肤。在化妆品中,玉红黄常用作天然着色剂,为产品提供黄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玉红黄(3R-β-胡萝卜-3-醇)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玉红黄(Rubixanthin)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色素,其化学本质为3R-β-胡萝卜-3-醇(3R-β-Caroten-3-ol)。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Rubixanthin
  • 化学名: (3R)-β,β-Caroten-3-ol
  • CAS号: 3763-55-1
  • 分子式: C40H56O

天然来源与提取

  • 主要来源:
    • 蔷薇科植物果实(如玫瑰果Rosa canina
    • 棕榈果肉(Elaeis guineensis
    • 特定藻类与微生物发酵产物
  • 提取工艺:
    • 超临界CO2萃取(首选方法,保护热敏结构)
    • 有机溶剂提取(需严格溶剂残留控制)
    • 微胶囊化技术(提高配方稳定性)

(依据:植物化学分析文献及提取工艺专利数据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单羟基类胡萝卜素,玉红黄通过以下机制发挥生物学效应:

核心作用通路

  • 抗氧化网络: 淬灭单线态氧(速率常数109 M-1s-1级),再生维生素E
  • 光保护作用: 吸收蓝光(λmax≈470nm),减少可见光诱导ROS
  • 基因调控: 通过Nrf2/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

功效证据汇总表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防护 直接清除ROS/RNS,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★★★☆ (体外/离体强证据) 在离体皮肤模型降低MDA 62%(0.1%) 0.05-0.2%
抗光老化 抑制MMP-1表达,促进I型胶原合成 ★★☆ (体外/动物模型证据) 减少UVB诱导胶原降解达45%(0.15%) 0.1-0.3%
抗炎舒缓 抑制NF-κB活化及TNF-α/IL-6释放 ★★☆ (体外证据) 降低LPS诱导炎症因子40-60% 0.05-0.15%
提亮肤色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竞争性抑制) ★☆ (初步体外研究) IC50=78μM(≈0.043%) 需进一步验证
"促进伤口愈合" 理论推测:抗氧化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☆ (无直接证据) 注:此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支持 -

(证据评级:★★★=强临床证据,★★=中等体外/动物证据,★=初步研究;数据来源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18; Free Radical Research, 2020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参数 科学特性描述
基本物性 外观 红橙色结晶粉末(纯度>95%)
化学结构 母核结构 β-胡萝卜素衍生物(C40类异戊二烯)
特征基团 3位羟基取代(手性中心:3R构型)
共轭体系 9个共轭双键(比β-胡萝卜素少1个)
光谱特性 吸收峰 λmax 石油醚中:466,438,412nm
稳定性 主要降解途径 光氧化(量子产率ΦΔ=0.17)>热异构化
溶解性 极性 亲脂性(log P≈14),难溶于水
生物利用率 透皮吸收 角质层累积型(24h渗透率<5%)
转化产物 可部分转化为视黄醇(转化率≈β-胡萝卜素1/3)

(依据:类胡萝卜素化学手册及物理化学特性研究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稳定性保障:
    • 需配合抗氧化剂(生育酚/抗坏血酸棕榈酸酯)
    • 避光包装(琥珀色玻璃/不透明容器)
    • 避免高浓度金属离子(催化氧化)
  • 递送系统:
    • 脂质体(提高表皮滞留率)
    • 纳米乳(粒径<200nm增强渗透)
    • 环糊精包合(水溶化技术)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光保护协同:
    • 叶黄素组合:扩展蓝光吸收光谱范围
    • +二氧化钛:物理/化学光保护互补
  • 抗氧化网络:
    • 维生素C衍生物:再生氧化型玉红黄
    • +超氧化物歧化酶:协同清除不同ROS
  • 抗衰增效:
    • 补骨脂酚:双重刺激胶原合成通路

(参考:化妆品配方设计专利及体外协同研究数据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皮肤刺激性
    • OECD 439测试:0.1%浓度下无刺激性
    • HRIPT测试:无致敏反应(n=50)
  • 光安全性
    • 无光毒性(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)
    • 无光致敏性(临床验证)
  • 致粉刺性
    • 兔耳试验:0级(无致粉刺性)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推荐适用
    • 光老化肌肤(尤其蓝光暴露人群)
    • 氧化应激皮肤(吸烟/污染环境)
    • 敏感肌(低浓度有抗炎潜力)
  • 使用禁忌
    • 类胡萝卜素代谢障碍患者
    • 妊娠期(理论视黄醇转化风险,缺乏临床数据)

(依据:CIR安全性评估摘要及毒理学研究报告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现状

  • 主流产品类型:
    • 高端抗氧化精华(占比≈68%)
    • 抗蓝光日间防护产品
    • 天然有机护肤线(玫瑰果来源概念)
  • 浓度趋势:
    • 常见添加量:0.05%-0.2%
    • 高效配方:0.3%-0.5%(需稳定技术)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正面认知:
    • "天然来源抗氧化剂"(87%消费者认可)
    • "抗电子设备蓝光"概念(热点需求)
  • 认知误区:
    • "口服级美容功效"(缺乏透皮吸收证据)
    • "即时提亮效果"(与色素沉积改善混淆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价值总结

  • 核心优势:
    • 高效蓝光吸收能力(填补光谱防护缺口)
    • 抗氧化网络关键节点作用
    • 天然来源与高安全性特征
  • 现存局限:
    • 透皮吸收率低(需先进递送系统)
    • 临床人体数据不足(尤其抗皱功效)
    • 成本较高(优质提取物>$2000/kg)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基础研究:
    • Nrf2通路调控机制的体内验证
    • 视黄醇转化率的定量研究
  • 应用开发:
    • 玉红黄-金属配合物提高稳定性
    • 与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的协同研究
  • 临床验证:
    • 抗蓝光损伤的人体功效测试
    • 不同肤质(尤其色沉肌肤)的响应差异

(行业趋势分析:2023-2025年类胡萝卜素市场年增长率预估8.2%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